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石斑魚苗的殘食

  • 出版日期:94-03-01
  • 點閱數:432
  • 修改時間:108-06-13

石斑魚 (grouper) 在台灣是一種高經濟的養殖魚類,肉質鮮美,深受國人喜愛,因此其生產技術也引發海水養殖業者的興趣。目前養殖的石斑種苗多數已是人工育成苗,常見的有點帶石斑 (Epinephelus coioides)、瑪拉巴石斑 (E. malabaricus)、虎斑 (E. fuscoguttatus) 及龍膽石斑 (E. lanceolatus),此外亦有少量的豹鱠 (Plectropomus leopardus) 及老鼠斑 (Cromileptes altivelis) 苗生產。和其他海水魚類相較,石斑種苗的活存率仍偏低,因此在種苗的供給上還不穩定,此可能與石斑魚的生物特性、疾病抗力及育苗技巧等有關 (Liao et al., 2001),其中,育苗過程中的高殘食率亦是困擾業者的原因之一。雖然有許多的文獻都曾提到石斑魚育苗過程中之殘食行為 (cannibalism) 所造成的損失,但其中所述有關石斑魚苗殘食的資訊多是來自育苗過程中的觀察經驗,真正針對環境因子或飼育方法對石斑魚苗殘食的影響加以實驗分析的研究並不多。由於作者的博士論文乃針對點帶石斑魚苗的殘食進行研究,因此提出一些淺見,並綜合其他前人的研究,對於石斑魚苗的殘食行為作一簡單敘述,希望這些資訊能有助於降低石斑魚苗的殘食率,進而提高該魚種的育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