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烏魚資源調查與監測研究

  • 出版日期:94-03-01
  • 點閱數:319
  • 修改時間:108-06-13

烏魚 (鯔,Mugil cephalus) 廣泛分布於世界之熱帶與亞熱帶海域北緯42度至南緯42度之間皆有其分布的紀錄 (Thomson, 1963)。每年冬季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烏魚會隨著中國沿岸水洄游至台灣西部海域進行產卵洄游 (Su and Kawasaki, 1995),在冬至前後10天左右為盛漁期。在短暫的漁期中,帶給漁民億元以上之財富。筆者等於1986-2004年分別進行烏魚海況、漁況及資源調查與監測等之研究,並發布漁海況速報,提供漁民參考。然而在研究中,發現影響烏魚漁獲量之變動因素有很多,諸如資源量的變動、氣象及海況因素等,至目前為止,尚無法完全掌握影響漁獲量變動之因素。此種漁業之整體開發與漁海況速報及資源管理模式,實為任重道遠之長期性研究工作。烏魚為台灣重要的水產生物之一,根據1972年之FAO報告指出,世界各國對於烏魚之相關研究已有1,373篇,而台灣對烏魚之報告亦頗多,有台灣產烏魚之漁業、生態及資源 (童,1981),1983-1985年台灣海域烏魚資源調查研究等 (蘇,1986)。自1966年以來,本所即致力於烏魚漁況調查,對於烏魚之種類、年齡與成長、生殖、資源狀態、漁場形成之機構及漁況變動之因素研究已有初步瞭解。近年來,更致力於漁海況預報之建立與應用,並配合漁場資訊系統以獲取台灣海峽全面之水溫資料及其分布模式。1987-2004年屬於歉漁年,其原因各專家學者的看法並不一致,且近年來受到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烏魚漁獲量並不穩定;另外,由於海況因素左右魚群來游路徑,而台灣西部海域海況每年皆有變化,因而影響漁況。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烏魚每年來游量多寡、年齡組成大小及漁海況資料,俾能有效掌握烏魚魚群動態與監測。本研究自2003年11月27日起至2004年1月22日烏魚漁汛期間,利用西部沿海各地區漁會所設置之32個漁獲資料蒐集站取得之各次資料進行研判。漁海況資料由標本船填寫每航次之漁海況、烏魚漁具別、漁獲量、表面水溫、氣溫、魚群洄游情形及作業地點等。衛星遙測水溫分布圖係使用本所氣象衛星漁場探測系統 (HRPT) 接收台灣海峽廣大海域之水溫,然後配合標本船之漁況資料、水溫及氣象資料等,整理分析烏魚魚群動態。生物調查資料係至各地區漁會魚市場現場測量體長、體重及採集胸鰭部位之鱗片5-10片。利用萬能投影機,判讀魚齡,由年齡及體長組成進行資源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