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東北海域鯖魚參圍網漁業之影響

  • 出版日期:94-06-01
  • 點閱數:202
  • 修改時間:108-06-13

由於近年來全球海洋環境,除了遭受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生態系失衡、沿近海水質污染及外來種侵入等人為破壞因素外,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及地球溫暖化效應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得許多重要經濟漁業資源逐漸枯竭,且其主要作業漁場亦發生明顯之時空環境變化。其中,特別是東太平洋海域水溫異常變化之聖嬰 (El Niño) 及反聖嬰 (La Niña) 現象,其發生頻率及強度均不斷提升,因而影響海洋生物之棲息分布及產卵索餌洄游路徑之改變。而這些大尺度之全球氣候變遷過程,從發生初期至可能影響台灣周邊海域之水文特徵分布及沿近海主要傳統漁業之產量豐欠,往往會有時間延遲 (time lag) 現象,對其漁海況相關性進行有效研究分析,必需累積一段長期之時間序列漁海況資料。台灣自1977年引進日式鯖鰺大型圍網作業漁法後,歷年來鯖鰺漁業產量及產值均呈現穩定成長,直至1997年達到最高峰,其產量約8萬1千餘公噸,佔該年度我國沿近海漁業總產量32%,為我國重要沿近海漁業之一。然而,1998年鯖鰺大型圍網漁業出現重大變化,該年度漁產量突然下滑至2萬2千多公噸,僅達1997年產量之52.3% (圖1)。1998年鯖鰺大型圍網之漁產量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否與1997/1998年間發生之本世紀以來最強烈之聖嬰現象有關或是長期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結果,值得進一步探究其原因。因此,本研究利用1991-2000年10年間NOAA衛星AVHRR海面水溫數值資料及台灣東北海域鯖鰺大型圍網漁業產量統計資料,探討全球性氣候變遷對大型圍網漁產量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