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立漁況預報系統造福廣大漁民

  • 出版日期:94-09-01
  • 點閱數:146
  • 修改時間:108-06-13

『天氣預報』已成為大家日常生活必要的資訊,但漁況預報,你可曾聽過?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生物種類豐富,其中不乏高經濟價值的物種。但長久以來,台灣周邊海域缺乏長期性、系統性的水文資料調查,漁場環境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及資料庫也同樣不足,因此迄今未能建立漁況預報系統。本所近三年來積極強化海洋環境監測與調查工作,以補前述之不足,並嘗試建立科學化的漁況預報制度,期能造福漁民。本所為瞭解我國周邊海域主要經濟魚種的時空變動 (如日周洄游、季節變異、年間變動、主要漁場分布、漁獲深度等) 與環境因子的關係,於2003年起利用水試一號試驗船及其裝備,在台灣沿近海我傳統漁業之作業海域,開始進行全面而有系統的漁場環境調查工作。主要的工作項目包括:(一)每測站均投放溫深鹽度儀,取得水下 (最深達1,000 m) 之溫度與鹽度資料;(二)分層採集5、25、50、75、100、150 m等水層之海水;(三)利用精細濾紙過濾海水樣本後,以攝氏零下70度急速冷凍保存,再攜回陸上實驗室檢測葉綠素甲及主要營養鹽類之濃度;(四)採集浮游動物,並進行生物學測定及計量等工作。或許你會質疑上述調查工作和漁獲狀況有何關係?我們都聽過大魚吃小魚,那小魚吃什麼?小魚吃浮游動物,浮游動物吃微細藻類,而藻類則需仰賴海中的營養鹽類 (如硝酸鹽、磷酸鹽、矽酸鹽等) 來補充能量。好像是陸地上的蔬菜、果樹等植物,需要適當的施肥 (氮、磷、鉀等),才能枝繁葉茂、結實纍纍。因此,我們在台灣周圍傳統漁船之作業海域 (圖1),進行基礎的水文及生物調查,持續累積漁場環境之調查技術和資料分析方法,以儘速建立相關資料庫,並配合長期漁獲統計資料,確立科學化的漁況預報制度,提供即時的漁況資訊,造福廣大漁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