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海洋漁業近五十年長期變化趨勢之探討

  • 出版日期:106-12-01
  • 點閱數:548
  • 修改時間:108-06-13

海洋漁業佔我國漁業產值的六成左右,對於國人的蛋白質提供及外銷有其經濟上的重要性。早年漁業生產不易,漁船規模較小,因此漁民生計亦相對困苦。政府於1953年開始推動「漁業四年計畫」,翌年 (1954) 年接著執行「建造350噸級鋼殼漁船發展遠洋鮪釣漁業計畫」,積極鼓勵民間興建漁船,因而使我國漁船數量、噸位及馬力數等各項數字快速攀升並趨於飽和;之後受到國際海洋法公約通過後漁撈能力調整之壓力,1993年起開始辦理漁船收購以及全面性漁撈能力管制 (除2,000噸以上漁獲物運搬船外,全部均採汰舊換新制度,包括限制總船數、總噸數及漁業種類) 等政策,而使漁船數等呈現下滑。然而,漁業的產量及產值的變動趨勢並未完全相符,代表漁業邊際生產力 (marginal production,係指每增加1單位生產因素所增加的產出,依效率遞減的原則,其邊際產出將隨每增加1個單位的生產要素而遞減) 的變動,並非如預期中,與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呈正比,反映出海洋漁業的發展方向與政策規劃皆須要滾動式修正,思考如何在資源永續下提振漁業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