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9-2021年間臺灣沿近海烏魚漁獲資源變動解析

  • 出版日期:112-06-01
  • 點閱數:241
  • 修改時間:112-06-26

鯔魚 (Mugil cephalus) 俗稱烏魚,廣泛分布於世界之熱帶與亞熱帶海域,於北緯42度至南緯42度皆有其棲息的蹤影,為臺灣沿近海冬季重要經濟魚種之一。根據 Shen et al. (2011) 研究指出臺灣鄰近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有三種隱蔽種 (cryptic species),隱蔽種無法由外部形態辨識,可運用微衛星DNA區分為NWP1 (溫帶型)、NWP2 (黑潮型) 及NWP3 (熱帶型)。其中冬季至臺灣沿近海產卵的洄游種主要為大陸北方種NWP1,與分布於大陸北方沿岸之烏魚屬相同系群,此系群分布範圍可向北延伸至日本海、俄羅斯,西至黃海,南至東海,東至東京灣沿岸。

洄游種烏魚每年冬季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會隨著大陸沿岸流南下至臺灣沿近海域進行產卵洄游 (Su and Kawasaki, 1995),尤其在冬至前後10天左右為盛漁期,因此在短暫的漁期中,往往帶給漁民豐厚的年終獎金。然而,洄游烏魚在近二十年來捕撈漁獲量呈現劇烈變化 (張,2021),尤其近三年全臺洄游烏魚捕獲量開始下滑到每年不到50萬尾,其中2021年汛期漁獲量為近十年低點僅約30餘萬尾,但受到漁期短且目前研究資料尚有不足,而整體來游量亦受到中國在臺灣漁汛期前之捕撈所影響,仍需相關的研究來進一步了解資源變動成因。

本研究將透過漁獲、漁船航跡資料解析2019-2021年洄游烏魚的捕撈動態,並對應到海洋環境、氣象與衛星遙測資料,探討近三年間漁獲量變動之可能原因,俾能提供未來針對烏魚資源解析與管理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