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臺灣養殖文蛤近交衰退疑慮的探討
- 出版日期:113-06-01
- 點擊數:161
文蛤是在臺灣市場常見的二枚貝,不論是在傳統市場、超市或大賣場都可以看到,因為文蛤的生理特性,可使用真空包裝的方式進行運輸,更是少數在電商通路上方便購買到鮮活的水產品。
在臺灣,文蛤的人工養殖可追溯到1920年代,從粗放式的淺海養殖演進到集約式的魚塭養殖,已經超過了百年歷史,2022年的產量規模已經達到5.41萬公噸。然而,近年來極端氣候的影響之下,養殖文蛤也傳出受災,不免讓人擔心是否隨著長時間的人工繁殖而造成過度的近親繁殖,引發近交衰退 (inbreeding depression) 導致文蛤連續性死亡、族群數量的銳減,危害到產業的發展。
在討論近交衰退前,首先來瞭解比較容易理解的近交 (inbreeding),近交就是近親交配或近親繁殖,指的是親緣關係相近的個體間的交配,在人為育種之下,近交是很常使用的方法,可以快速固定想要的性狀,然而,連續的近交會導致基因多樣性降低,若是沒有良好的管理及策略,很可能就會引起近交衰退,衰退的面向可能很多,最令人擔心的就是造成對環境適應能力下降、生物的活存率和繁殖力下降,導致族群數量的銳減。
在2001年代的九孔曾經遇過這樣的危機,2002年後,陸續發生九孔幼苗大量落板死亡現象及養殖九孔大量死亡情形,根據持續的現場調查發現,九孔幼苗因畸形率高而導致高的死亡率,另九孔性腺過早成熟,遇水溫劇變刺激即大量排精排卵,導致身體虛弱而死亡,幼苗畸形率高及早熟現象是過度近親繁殖的徵兆。進一步分析發現,養殖九孔族群的遺傳變異及基因歧異度遠低於野生九孔族群,而幼苗落板大量死亡與基因歧異度低有極顯著關係。九孔的繁殖策略是一公多母 (常使用的雌雄比為20:1),在連續的自繁自養之下,導致九孔的遺傳多樣性降低,降低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引發了近交衰退,在環境和疾病的因素衝擊下,整個族群就受到嚴重的影響,當發現原因後,後續產官學各界透過系統雜交方法育成幼苗,現今已逐步改善並穩定九孔養殖的狀況。
- 類別:特別報導
- 作者:宋嘉軒、何欣玨
- 期別:086
- 頁碼:24-25
- 相關檔案
-
- 臺灣養殖文蛤近交衰退疑慮的探討
- pdf(3.58M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