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試驗所技術手冊
單元查詢
-
漁電共生養殖技術應用手冊(下) 白蝦、金目鱸、七星鱸、石斑魚、午仔魚、烏魚 (17) 在農業綠能多元發展之整合性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動計畫下,透過試驗並進行成果彙整,迄今本所已經累積臺灣10大養殖物種的試驗成果,並集結成上下冊(上冊:文蛤、吳郭魚、泰國蝦、虱目魚;下冊:金目鱸、白蝦、七星鱸、石斑魚、午仔魚與烏魚),整體以圖像化方式說明場域規劃,準確呈現規格尺寸,以圖片輔助說明養殖結合光電下的注意要點,並收錄常見Q&A 問答集,協助有意投入漁電共生之養殖團體與光電系統業者釐清疑慮,提供產業相關正確知識,提升業者的投入意願,讓養殖戶與光電業者能快速瞭解彼此跨領域之技術內涵,提升業者經營效益以促進產業應用與轉型。
-
蝦場生物安全手冊(16) 近年來,全球新興許多蝦類病原性疾病及環境變遷易導致蝦類緊迫,爆發疾病死亡,對我國蝦類產業造成極大威脅。養殖場落實生物安全是預防疾病發生的基本措施,建構生物安全養殖環境與放養無帶特定病原的優質種苗,可有效降低蝦類病原入侵的可能性。本手冊針對國內食用經濟蝦類產業的生產模式,分析病原潛藏風險因子,提出適切配套作法與改善措施供業者參考依循,以有效阻絕病原入侵蝦場,使蝦類得以維持健康,有助於提高蝦類養殖產量,促進蝦類養殖產業永續經營。
-
漁電共生養殖技術應用手冊(上) 文蛤、吳郭魚、泰國蝦、虱目魚(15) 本所自108年開始針對國內十大養植物種:虱目魚、文蛤、吳郭魚、石斑魚、泰國蝦、白蝦、金目鱸、午仔魚、烏魚、七星鱸等,以實體立柱型光電設施及模擬浮筏型光電設施,來測試光電板遮蔽率對成長之影響。另,為加速漁電共生的試驗發展進度,於臺南七股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及臺西試驗場各設置10公頃的育成基地,將供農企業與太陽能光電業者相關團體進駐。本所為服務有意投入漁電共生的企業,將相關試驗成果及技術,彙整成漁電共生養殖技術應用手冊,內容除了導入光電設施之注意事項外,尤其側重對養殖過程中的水質與產量影響,希望藉以提供企業最實用的參考資訊。
-
牙鮃的種苗生產(技術手冊14) 本所自2014年起由韓國進口種苗並且開始進行牙鮃養殖與人工繁殖研究,已成功建立臺灣地區牙鮃之繁養殖及量產技術,在2018年於農委會辦理記者會,將此新興養殖物種推廣至漁民,並且辦理技轉服務。本技術手冊將牙鮃之生物學特徵、繁殖、養殖、飼養管理及疾病防治等近幾年之研究成果彙整成冊,以淺顯通俗之文字說明並搭配相關圖表,提供投入此新興物種之養殖業者參考使用。期望能為國內水產養殖產業帶來新商機,並進一步提升溫帶性物種養殖產業之蓬勃發展。
-
中草藥在魚類養殖的應用(技術手冊13) 2007年國內大蒜盛產,農委會為照顧蒜農生計紓緩蒜價崩跌,積極推動大蒜多元應用,本所於是開始大蒜、薑黃、大黃、黃連、黃芩等中草藥在魚類養殖之應用研究。本刊將本所研發成果及彙整各國研究人員在Aquaculture等學術期刊發表關於中草藥促進養殖魚類提升免疫力、抗病力、促進成長、提高血液攜氧能力等相關論文之研究概況,並將41種中草藥在個別養殖魚種的應用方法做概要性的介紹,供養殖業者參考以提升養殖魚類的疾病預防,減少魚病的發生,進而優化養殖、產業永續發展之目標。
-
校園優鱻(技術手冊12) 為增進家長們對學校午餐常用漁產品之了解,本所特將相關資料彙集成冊,配合精美圖片,在八個單元中深入淺出的介紹我們平常吃的魚從何處來、校園午餐常用魚種、生產履歷的重要性、水產品的挑選與保鮮、各種水產品之產季、營養成分與調理方式等資訊,除供關心校園午餐的讀者參考外,更希望能發揮「食魚教育」的功能,讓學童從餐桌上認識水產品的種類、來源和營養價值,同時透過與相關風俗、文化和產業等之連結,呈現食材的多元風貌,使孩子們能夠從吃魚、知魚而愛魚,並從小建立珍惜資源與永續生態的觀念,進一步深化「海洋臺灣」的發展基礎。
-
養殖水耕-魚菜共生(技術手冊11) 本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著手養殖水耕相關研究已有多年,本技術手冊乃整理以往研發成果和最新文獻資料,彙編成冊供社會大眾參考,內容涵蓋養殖水耕的系統介紹、養殖物種、水質管理、飼料營養、作物種類、系統管理及病害防治等,藉此推廣服務廣大的民眾,達到友善環境循環再利用的目標,不僅在生產面可計畫性生產及兼顧環保,更可生產無用藥之安全食材。
-
文蛤養殖(技術手冊10) 本所自1980年起,開始積極進行文蛤繁殖試驗,翌年成功開發其人工繁殖技術,並推廣至民間業者應用。本所特將歷年來文蛤相關之研究成果彙編成本技術手冊,內容除了繁養殖技術之應用外,尤其側重養殖過程中的水質與底土管理,希望藉以提供漁民朋友們最實用的參考資訊,期能透過妥善的管理與防治策略,徹底解決文蛤長年性大量死亡的問題,並促進文蛤養殖產業的穩定與長遠發展。
-
象牙鳳螺的種苗生產(技術手冊9) 本所自2004年起進行象牙鳳螺人工繁養殖研究,包括種螺蒐集培育、配對產卵、產卵行為觀察、卵鞘收集孵化、胚胎發育及仔稚螺形態變化觀察、餌料生物培養與應用、幼苗培育及高密度養殖等技術。本所將其研發成果及技術彙整為種苗生產技術手冊,期能成為漁民朋友投入此新興養殖產業最實用的參考資料,以進一步加速我國象牙鳳螺養殖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有助於其野外族群的保育與延續。
-
庫達海馬的種苗生產(技術手冊7) 臺灣號稱水產養殖王國,成功開發的養殖物種不勝枚舉,近來也頻有業者探詢海馬繁養殖之相關技術。因此本所特將歷年之研發成果彙整成本技術手冊,以提供水產業界參考利用。主要目的除了為漁民創造利潤外,更希望能疏解野生海馬的漁獲壓力,進而開創帶動水產養殖、觀賞生物產業發展,又能兼顧生態保育的三贏新局。
-
九孔的育種與養殖管理(技術手冊8) 本所建立九孔分子育種平台,以生物技術輔助品種選育,利用分子標誌技術篩選種貝,並輔導業者將野生與養殖貝類配對繁殖,提高基因歧異度,改善近親繁殖的問題,培育出健康優質的種苗。本技術手冊針對九孔之生物學特徵、繁殖、管理等養殖技術及最重要的品種改良與品系管理等選種育種方法彙編成冊,以供業界參考利用。
-
海水觀賞蝦繁養殖(技術手冊6) 在海水觀賞種類中,觀賞蝦類色澤鮮豔,外型精巧討喜,又兼具清道夫的生態功能,廣受民眾的喜愛。本手冊以通俗淺顯的文字配合精美的圖片,介紹本所目前開發成功的觀賞蝦類之生態知識、環境需求、種蝦與蝦苗的培育技術以及健康管理策略等,期能提供相關資訊給產業及漁民參考應用,以進一步加速臺灣觀賞水族產業的蓬勃成長,同時也有助於其野外族群的保育與延續。
-
雀鯛的種苗生產(技術手冊5) 根據GMAD (全球海洋生物資料庫) 統計2000-2010年海洋觀賞魚交易量前10名其中雀鯛就佔了7種,可見雀鯛在於海水觀賞水族市場之重要性。本書將本所近5年來在雀鯛研究之成果集結成冊,以通俗淺顯的文字說明,還有生動活潑的相片及圖表,讓民眾認識雀鯛進而了解其繁養殖技術,同時也提供相關資訊給產業及漁民參考應用,期能形成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並對雀鯛資源保育做出貢獻。
-
觀賞水草之栽培、造景與園藝實用手冊(技術手冊4) 本所近年來積極投入觀賞水族相關研發計畫,除了在淡、海水觀賞魚、蝦的繁養殖技術之建立與開發上迭有突破,成果斐然之外,亦開始逐步進行觀賞水草的創新研究。有鑑於臺灣觀賞水草產業方興未艾,而國內專論水草造景與園藝的實用手冊尚不多見,特出版本書,從臺灣常見觀賞水草的栽培方法與繁殖技術開始介紹,並結合水草造景與花園生態缸的設計學理與實務應用,由淺入深,逐步帶領讀者進入水草園藝的繽紛世界。
-
小丑魚的種苗生產(技術手冊3) 本所自2002年開始投入人力進行小丑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發,包括種魚培育、配對、控制誘發全年產卵、胚胎發育及仔稚魚形態變化觀察、餌料生物運用及種苗培育等技術,截至目前為止已建立台灣周邊海域產5種及國外品種10種小丑魚之人工繁殖相關技術,並將研發成果實際運用於產業需求,規劃設計全國首座「小丑魚種苗生產模廠」,期能經由人工大量繁養殖,以提供水族市場需求創造利基外,更能減少從海洋捕撈之數量,對小丑魚資源的保護具有正面意義。
-
白蝦的種苗生產(技術手冊2) 本所的SPF白蝦苗目前最大年產能約1億2千萬尾,可提供約15公頃的蝦池需求量,本所將視這項養殖產業的發展情形,適度調整產能或逐步將蝦苗培育技術轉移民間。為此,特將本所同仁相關研發成果及技術,彙整為白蝦的種苗生產技術手冊,其內容力求深入淺出,並配合相關圖片,期能成為漁民朋友在繁殖育苗技術方面最實用的參考資料,進而促進白蝦產業的進步與發展。
-
石斑魚的種苗生產(技術手冊1) 本所為因應石斑魚產業問題,於2009年起,配合政策進行一系列的石斑魚繁養殖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改進。為服務廣大的漁民朋友,特將同仁相關研發成果及技術,彙整為種苗生產技術手冊,其內容力求深入淺出,並配合相關圖片,期能成為漁民朋友在繁殖育苗技術方面最實用的參考資料。若能因而有助於臺灣石斑魚種苗產業再升級,進而邁向永續發展則為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