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葡萄牙牡蠣單體幼苗蓄養方式之比較
- 出版日期:113-09-01
- 點擊數:267
牡蠣為臺灣最重要之淺海養殖經濟貝類之一,其養殖史已超過百年,養殖區域北從新竹香山起 (目前已禁養),南至屏東東港大鵬灣,其中主要產區集中在雲、嘉、南等縣市。根據漁業年報資料顯示,在1978年其養殖面積突破1萬公頃,達11,597公頃,產量17,966公噸,產值首度突破10億元,達13億6仟2佰多萬元。其養殖面積、產量及產值均位居其它貝類之冠。
由於臺灣消費主要品項是剖殼後的蚵肉 (牡蠣肉),食用方式主要是熟食,而國外主力產品則為單顆的生蠔,以生食或烤食 (熟食) 為主,因此生產養殖方式在臺灣與國外截然不同。臺灣養殖的種苗主要以天然附殼苗為主,主要分成秋苗 (8-9月) 與春苗 (11月至隔年2月) (余與蔡,1995),附殼的載體為蚵串,以較凹的成貝左殼為載體,每條牛筋繩綁10-18片、每片間隔10-20 cm,10條綁為1束,一般以平掛式於適合時間綁縛在採苗架上進行採苗,成品平均每一母殼可以有200個牡蠣幼生附著,成品以每條12-15元進行販售,相較於單體牡蠣苗,每個成本僅不到1/100,此亦阻礙單體牡蠣養殖技術在臺灣的開發與推展。
而在外國,法國太平洋牡蠣有兩種取得種苗的方式,其一為傳統附苗法,與臺灣相同使用母殼 (cultch) 作為載體,固定在塑膠繩上或使用網袋將其懸掛在老蚵附近採苗;另一種為單體種苗 (single oyster),以人工孵化種苗為主,盛行於歐洲的太平洋牡蠣與美國常見的東部牡蠣Eastern oyster (如Crassostrea virginica) 較常使用這類種苗,而其主要原因是這兩類牡蠣主要消費模式皆為帶殼生蠔。
其工廠化生產步驟簡述如下:採取養殖種貝體長大於3吋20-30隻,成熟卵子於顯微鏡下鏡檢為橢圓形,其大小超過或等於55-75 µm長,35-55 µm寬,每隻成熟個體可產生80-200萬個配子,以連續溫差刺激促使其分開排精卵,低溫陰乾後以5℃高於室溫的水流刺激可促使成熟個體排精卵,再於最快時間將精卵以適當比例混合。受精卵經流水沖洗,放入半保留式循環 (semi- recirculation system) 或流通湧昇養殖系統 (flow-through up willing system),這類系統通常以底部錐形開孔的300-400 L FRP培育桶加上自製過濾網 (banjo screens,平切8吋或12吋水管黏上由最初48-225 µm孔徑網布製成),底部打氣揚起牡蠣苗,且每日提供不低於此濃度的混合藻類,初期40,000至後期120,000 cell/ml,每日流量控制在初期每24小時換水11次,到後期的21次/天。當牡蠣幼苗成長到D型眼點幼生,約10-12天,其種苗顏色逐漸由粉紅色轉黑,使用210-225 µm收集網每日收集較大種苗到平流式著床桶槽中,若為懸吊苗則使用母殼 (cultch) 作為載體,若要做成單體牡蠣,則使用牡蠣殼微粒 (microcultch),這是使用機器粉碎乾淨母殼後通過金屬篩取得250-300 µm大小微粒,混合放在桶中供其附著,或在桶壁放置Mylar® Film Sheet (聚酯薄膜-PET薄膜) 提供牠們附著的空間。著床幼苗接續放進半保留式循環的湧昇管狀養殖槽中floating upwellers (FLUPSY’S) 直到2 mm,以養殖微藻混和戶外池水為交換之水體,這步驟約花20-30天,直到單體成長到殼長2 mm大小以上,至此達到可供養殖場放養體型。
單體牡蠣並非臺灣市場需求的產品規格,加上單價高昂,並不適用臺灣普遍養殖方式,雖然自1996年就有研究學者 (余與施,1996) 進行模擬評估其養殖成效,但是在這些年來並未受到重視。歸究其原因,其實仍是源自供需問題:外國多數以生蠔產品為主,單體牡蠣放在容器中,如浮籠、網袋等設備中成長,不但容易清洗整理,殼型也較為整齊劃一,臺灣消費主要品項是剖殼後的蚵肉 (牡蠣肉),使用浮筏淺海養殖或竹木架灘塗養殖,全程不需要任何容器設備,因此不易進行養殖方法轉換。直到2020年以後,國產牡蠣在原來的養殖場域遭受極大困難,不僅空殼率 (死亡率) 遽增,肥滿度也不如以往,在受到越南及中國大陸同品種低價蚵的傾銷,本土養殖業被逼迫升級較高單價產品,因此單體牡蠣的議題才又被重視。
本所早期已對單體牡蠣進行研究,早期在尚未嘗試現代種苗場繁殖方法前已有使用由剝離的4 cm牡蠣進行二階段養殖 (余與施,1994),得到潮間帶養殖較內陸池塘有蓋籃子養殖較快,嘗試於潮間帶再蓄養1年後可達殼長12-15 cm (余與蔡,1995),且生菌數符合臺灣生食標準的單體牡蠣,此外,針對魚塭中養成單體牡蠣之水深、籠具進行探討,證明吊於表層不加蓋對單體牡蠣成長有利 (戴等,2009),其後嘗試了幾種附著物與腎上腺素對單體牡蠣苗生產之附苗活存率,才推進了人工苗繁殖方式的建立 (黃等,2003),而在近期本中心與嘉義大學就合作進行了單體葡萄牙牡蠣稚貝養殖方法的評估。
- 類別:科技研究
- 作者:李忠憲、邱允志、許晉榮、董哲煌
- 期別:087
- 頁碼:11-15
- 相關檔案
-
- 04專訊87葡萄牙牡蠣單體幼苗蓄養方式之比較.pdf
- pdf(4.66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