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臺灣牡蠣人工附苗技術研究

  • 出版日期:113-09-01
  • 點擊數:207

臺灣牡蠣產業一直以來皆仰賴天然附苗,但近年來受到極端氣候和養殖環境改變影響,天然附苗狀況不穩定、附苗量不佳等問題陸續產生,對於牡蠣養殖產業影響甚鉅。往年牡蠣天然附苗時間自中秋節前後到農曆10月的秋苗,為牡蠣養殖的主要來源,因秋苗有附著量較適中、成長較快速且不容易脫落等特性,因此格外受到養殖產業青睞。春苗則由農曆10月後至隔年農曆2月,其附苗量雖較秋苗期更多,但因鄰近季節交替,蚵苗易受蚵岩螺 (Reishia clavigera)、東方柄渦蟲 (Stylochus orientalis) 等有害生物攻擊或藤壺、海鞘、鉤跳蝦 (端足目底棲生物) 等附生生物侵擾,且伴隨季節水溫上升,死亡情形更為顯著。

由於來自天然環境的牡蠣蚵串常有漁民反映會出現卡仔 (即附苗狀況不好)、附苗時間延遲、附苗量不穩定或一、二批附苗後就沒有苗的情形發生,這些因素對牡蠣產業造成嚴重影響。為穩定牡蠣產業發展,發展牡蠣人工附苗成為首要的工作,水產試驗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持續在牡蠣人工育苗基礎上進行研究,整合牡蠣人工苗培育及附苗技術,進一步實際應用於牡蠣人工苗串生產,精進人工附苗效益。本研究以密度與溫度因子進行試驗,探討眼點幼生 (eyed larvae) 最佳附苗條件,且為應證牡蠣人工苗串在天然環境的成長狀況,進行沿海養殖區放養試驗,以探討牡蠣人工苗對於養殖產業上實際應用的可行性。

  • 類別:科技研究
  • 作者:邱允志、李忠憲、許晉榮
  • 期別:087
  • 頁碼:16-19
相關檔案
  • 05專訊87臺灣牡蠣人工附苗技術研究.pdf
    pdf(4.4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