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臺灣西南沿海地區養殖牡蠣殼肉佔比調查

  • 出版日期:113-09-01
  • 點擊數:189

牡蠣養殖是臺灣重要的水產養殖產業之一,但自2010年以來產量逐年下降,從36,056公噸減少到2022年的16,692公噸 (漁業統計年報),商業生產量的減少反映了產業面臨的多重困境。主要影響因素有環境生態變遷:海岸線淤沙、養殖區域縮小、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事件、海水酸化、富營養化水域環境惡化及缺氧等環境變遷都對牡蠣的生存和生長造成了不利影響 (楊,2023);商業生產因素:勞動力短缺以及國外低價牡蠣的競爭也導致產業商業生產量下降。這些因素直接影響牡蠣的生長和商業銷售,進一步導致產量持續下降;此外,近年來越南進口的牡蠣及相關製品從2018年的34公噸增長至2023年的4,053公噸 (財政部關務署統計資料),顯示出臺灣牡蠣養殖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因此臺灣的牡蠣養殖業需要積極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環境變遷和市場競爭,包括改善養殖技術、加強環境保護和拓展市場,以確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國際上科學研究對牡蠣肥瘦標準以肥滿度 (Condition indec, Ci) 為主 (Chang and Lee, 1982),計算方式較嚴謹的方法有兩種:(1)肥滿度 = (組織乾重 × 100/殼內腔容積);(2)肥滿度 = (組織乾重× 100/乾殼重) (Julia and Roger, 1992; Victoria and Olufemi, 2022; Lim et al., 2020)。此研究因配合現場採樣另有其他試驗分析,將以殼肉比部分進行分析調查,能夠初步對牡蠣取肉率及肥瘦進行判定。

  • 類別:科技研究
  • 作者:林峰右、邱允志、劉勁甫、吳育甄、蔡慧君、蕭聖代、許晉榮
  • 期別:087
  • 頁碼:20-22
相關檔案
  • 06專訊87臺灣西南沿海地區養殖牡蠣殼肉佔比調查.pdf
    pdf(3.6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