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臺灣牡蠣養殖產業困境關懷與解方研擬
- 出版日期:113-09-01
- 點擊數:529
臺灣的牡蠣又稱為蚵仔或蠔,有海洋牛奶的稱號,是臺灣小吃不可或缺的海鮮食材。牡蠣的營養價值豐富,每100 g牡蠣熱量54大卡,蛋白質9.4 g,且有omega3脂肪酸537 mg、維生素B、B12與菸鹼酸,富含礦物質的鐵與鋅,營養價值高,日本也稱其為海洋的糙米。臺灣牡蠣常見的料理方式有炸蚵嗲、蚵仔煎、蚵仔麵線、蚵仔湯、蒜泥蚵仔、豆豉鮮蚵等,不管是餐廳或家庭料理,均是極受歡迎的海鮮食材之一。臺灣牡蠣養殖規模於2022年總產量約1.7萬公噸,產值約新臺幣39億元,絕大部分於西部沿海及潟湖進行養殖,是臺灣水產養殖十大物種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貝類。但近年來新聞媒體報導越南牡蠣大量進口、颱風侵襲造成蚵棚流失、蚵苗消失等情形,嚴重打擊國產牡蠣的養殖產業鏈,也讓各方重視我國牡蠣養殖產業的困境。為能第一手掌握牡蠣養殖戶的問題,以及各產區的基礎特徵,研擬適合牡蠣產區突破困境的策略,本所於2023年組成牡蠣工作小組,並啟動擴展式的牡蠣產業困境關懷與解決策略的計畫,主動由研究人員以主產地的現地訪問調查的方式,直接聽取與關懷各漁村的牡蠣養殖戶產業困境心聲,界定牡蠣養殖產業的問題點。
臺灣牡蠣養殖歷史久遠,最傳統的如金門於潮間帶的石條式養殖,平掛式與垂下式,再逐漸推往海面養殖的浮棚式與延繩式,西部潟湖地形常見一支支立柱上吊掛的牡蠣養殖風景,現在主產區位於臺灣西南部的彰化、雲林、嘉義、臺南,以及離島澎湖。臺灣有獨特的牡蠣養殖產業鏈,現在仍以天然蚵苗供應整個產業,在世界上也屬罕見,產業鏈也分工細膩,7成以上的天然蚵苗來自雲林縣,而臺南市的浮棚養殖成長速度快,向雲林縣與嘉義縣購買中蚵牡蠣進行短期育肥,牡蠣產業鏈遍及臺灣西部彰雲嘉南的沿海漁村,漁村與漁港內可看到綁殼穿殼的蚵條製作、剖蚵、養殖、蚵車與收購盤商等,串起小漁村的經濟活動,尤其漁村內的剖蚵小聚落也是當地大家聊天與情感交流的地方。牡蠣養殖產業現在所面臨到的問題,除了有產業共同面臨的困境之外,隨各地區的環境特性與養殖方式不同,問題點與需求性亦有相異之處。
- 類別:特別報導
- 作者:楊清閔
- 期別:087
- 頁碼:28-32
- 相關檔案
-
- 08專訊87臺灣牡蠣養殖產業困境關懷與解方研擬.pdf
- pdf(5.94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