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運用分子標記評估銀塔鐘螺之放流效益

  • 出版日期:113-12-01
  • 點擊數:97
臺灣沿岸生態環境近年面臨嚴峻挑戰,如氣候暖化、沿岸開發、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等因素導致沿岸海洋生物資源急遽減少。尤其是經濟價值高的定棲性介貝類,由於棲息地靠近海岸且易於捕捉,資源枯竭情況更為嚴重。目前全球漁業正陷入惡性循環,捕撈對象的生態位階不斷下降,雖然短期內總產量可能維持穩定,但長遠來看可能引發海洋生物族群結構改變或產量驟降。為應對這一危機,本所研究人員提倡從生態學角度出發,進行全面的海洋生物資源調查和人工繁殖技術研發,並自2021年起持續辦理水產資源復育之相關科技計畫,計畫內容包含水產資源監測以及運用人工繁殖苗之復育。
水產資源監測方面,為了解重要水產種原的野外分布狀況,長期連續的監測資料至關重要。另野外種原的存續直接影響產業發展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因此在族群匱乏前應採取適當的管理和復育措施。建立長期監測體系不僅有助於了解海洋生物的棲息特性,還能為制定保育策略和放流計畫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提高海洋資源回復的效率。這種持續性的監測工作對於規劃相應的保護區和棲地放流模式,以及提升海洋生物資源復育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另人工繁殖苗復育方面,為應對海洋生物資源逐漸減少的趨勢,本所持續開發適合的人工繁養殖技術,並結合棲地特性進行增殖放流,在沿海地區積極放流人工養殖的魚貝苗,以補充海洋漁業資源。然而放流時,需詳細評估魚貝苗之基因多樣性,以避免降低天然族群的基因多樣性、破壞原有物種的遺傳結構等問題,不當的放流方式可能導致族群弱化和生態失衡,反而加速自然資源的枯竭。因此,種原管理、幼苗基因多樣性分析和放流後野生族群之遺傳組成評估,這些工作對於有效且可持續地培育沿近海重要漁業資源之永續發展非常重要。
有鑑於遺傳多樣性和資源評估在永續漁業管理中的關鍵作用,筆者運用粒線體核酸標記技術,評估野生族群及繁殖人工苗銀塔鐘螺 (Tectus pyramis) 之基因多樣性,同時比較放流前後野生族群的遺傳結構以嘗試了解放流效果。通過這種科學的方式,期待可以提供一個更好理解和管理定棲性介貝資源的方式,確保沿岸相關漁業之永續發展。
  • 類別:科技研究
  • 作者:黃慶輝、吳嘉哲、王俊堯、曾福生、謝恆毅
  • 期別:088
  • 頁碼:8-10
相關檔案
  • 02專訊088運用分子標記評估銀塔鐘螺之放流效益
    pdf(2.0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