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赤鯥繁殖及育苗初報

  • 出版日期:113-12-02
  • 點擊數:189
赤鯥 (Doederleinia berycoides) 俗名紅喉、紅加網,屬鱸形目 (Perciformes) 發光鯛科 (Acropomatidae) 赤鯥屬 (Doederleinia)。分布於東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從日本西北部、南韓、臺灣至澳洲西北部。臺灣周邊海域主要分布於東部、東北部及南部小琉球海域,常見於水深100-600 m的深海,為高經濟價值魚種,大型魚產地拍賣價每公斤新臺幣約1,400-1,900元。漁民以底延繩釣、底刺網及拖網捕獲赤鯥,因無禁漁期保護及漁具技術的改進,容易造成過漁現象。因此,急需開發繁養殖及育苗技術,透過魚苗放流手段增裕海洋赤鯥資源,提高漁民的漁獲量,並輔以管理措施降低對天然資源的漁撈壓力,使漁業資源能永續經營。
依據本所研究人員在花蓮縣豐濱至臺東縣長濱海域的採樣調查 (吳,2016),赤鯥生殖腺指數 (gonadosomatic index, GSI) 在8-10月間有一個高峰存在,推測此時期為赤鯥繁殖期,故進行繁殖技術開發。2015年首次完成海上人工授精試驗,由2尾母魚取得約3,000顆水卵,但孵化率只有10%;同年嘗試捕捉赤鯥以10-15℃低水溫蓄養,結果僅1尾雄魚活存超過110日,顯示深海魚的繁養殖有其困難之處。鑒於之前黑䱛繁殖及培育的成功經驗,本研究嘗試於赤鯥繁殖季節,以延繩釣方式捕獲種魚蓄養,經催熟進行赤鯥繁殖。
 
  • 類別:科技研究
  • 作者:李彥宏、陳陽德、賴繼昌、徐華遜、鄭玉欣、蔡欣諫、王鐘慶、翁進興、吳豐成
  • 期別:088
  • 頁碼:11-14
相關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