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臺灣的泰國蝦養殖產業所面臨問題點之訪查

  • 出版日期:114-03-01
  • 點擊數:177
泰國蝦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稱淡水長臂大蝦、羅氏沼蝦,英文名稱Giant freshwater prawn,日文オニテナガエビ,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蝦之一。泰國蝦的體型大、生長快、容易馴養、適應性強及生長週期短等優點 (葉等,2023),為臺灣重要的養殖蝦類,亦是臺灣水產養殖十大物種之一。依漁業統計年報及養殖漁業放養查詢平臺資料顯示,2023年的養殖面積1,974公頃,總產量5,378公噸,產值約達21.7億元。由表中可看得出來養殖面積雖每年不斷地增加,但年產量跌落與疫情期間相同水準,尚未恢復。臺灣的泰國蝦主產區為屏東縣,養殖面積、產量與產值均超過全國的8成以上,屏東縣泰國蝦產區主要在里港、九如、鹽埔及潮州,其他產區大部分是虱目魚或其他魚種混養泰國蝦為主。
近年來泰國蝦養殖產業受到優良種苗缺乏、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管理技術參差及生物防疫觀念薄弱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育成率不佳、疾病爆發、生長遲緩等問題層出不窮 (葉等,2023),此外,新冠疫情期間流通端運送活蝦的蝦車停駛,全臺釣蝦場的需求減少而產生大量滯銷,疫後雖泰國蝦的需求量漸增,但又受到泰國蝦養不大與早熟,育成率極差,讓池邊價格大漲 (公蝦1斤390元),加上土地租金、飼料、運輸費齊漲的通貨膨脹,社會民生物資及資材物價水準持續上漲,讓泰國蝦養殖戶倍受經營壓力。
 
  • 類別:科技研究
  • 作者:楊清閔、吳?芠、黃建智
  • 期別:089
  • 頁碼:5-11
相關檔案
  • 02專訊089臺灣的泰國蝦養殖產業所面臨問題點之訪查
    pdf(2.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