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臺灣泰國蝦養殖的研究現況與建議

  • 出版日期:114-03-01
  • 點擊數:89
泰國蝦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稱淡水長臂大蝦、羅氏沼蝦,是分布最廣泛的淡水蝦類,以東南亞為中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都有牠的蹤跡,因體型大、生長快、容易馴養、適應性強及生長週期短等優點,目前已被許多國家引進養殖。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2022年統計指出,全球泰國蝦產量為337,449公噸,其中有99.9% 為亞洲國家生產,中國為全球泰國蝦主要生產國,產量達177,836公噸,佔全球產量52.7%,其次為孟加拉及泰國等國,臺灣排名位居全球第7名,產量為5,151公噸。
在臺灣的泰國蝦養殖源頭,可以追溯到1970年,由於原產地東南亞的氣候和環境與臺灣相似,且當時的水稻田養魚和其他淡水魚類養殖的利潤有限,因此水產專家探索替代傳統養殖品種的新機會,並評估泰國蝦的廣鹽性、適應力強、成長快速、體型大等優點,具備極高的引入養殖潛力。自1970年7月由當時服務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林紹文博士從泰國寄贈約300尾泰國蝦之幼蝦至臺灣後,由臺灣省漁業局烏山頭淡水養殖示範中心及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 (現在為水產試驗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 試養,經多次繁殖失敗中汲取經驗,終於在1971年10月從倖存一對種蝦育得152尾幼蝦,創下臺灣人工繁殖泰國蝦成功首例 (廖等,1973;吳,2020),歷經多年培育蝦苗繁殖技術成功,並在水域環境與養殖技術進行了多次調整與改良,提昇水質管理和蝦苗育成率,終於奠定泰國蝦在臺灣的養殖基礎。
1980年代,隨著養殖技術的成熟,研究人員及業界改良養殖池設計,進行蝦苗繁殖技術,蝦飼料配方,水質控制等,臺灣養殖的泰國蝦逐漸不再依賴從泰國進口的蝦苗,而是發展出國產蝦苗培育技術,大幅降低了養殖成本。此外,雖初期泰國蝦的推廣不如預期成效,但當地國民所得日益提高,釣蝦休閒娛樂風氣、餐飲業及釣蝦場普遍增設,刺激了泰國蝦的養殖熱潮,在1991年代養殖達最高峰,養殖面積為2,320公頃,年產量為16,196公噸 (李,2009),產量為全球第一,佔全球37.6%。之後在高密度飼養下,泰國蝦疾病亦隨之爆發,如1991年冬季遭受酵母菌 (Metschnikowia bicuspidate) 感染,1993年夏季遭受鏈球菌 (Lactococcus garavieae) 感染,產量驟減至5,475公噸 (圖1)。業者懷疑近親交配是造成酵母菌症蔓延主要原因,從1993年開始大量進口蝦苗,平均年進口30億尾以上,但並未解決酵母菌感染問題,反而在1995年引入肌肉白濁症 (鄭等,2011;郭,2021),2008年臺灣證實本土泰國蝦遭受諾達病毒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 感染 (Wang et al., 2008),泰國蝦在後期幼蟲階段 (postlarvae) 尾部肌肉出現白化病,造成蝦苗大量死亡,而近幾年受到複合逆境因素,泰國蝦成長出現遲緩現象,收成產量下降,產地價格也隨之飆漲,近期調查的池邊價公蝦約360元/斤,母蝦280元/斤。根據漁業統計年報,2023年臺灣的泰國蝦養殖面積為1,974公頃,產量為5,378公噸,產值約達21.7億元,主要養殖區域以屏東縣為主,佔全國產量約82%,主要分布在里港鄉、九如鄉、鹽埔鄉及潮州鎮等地區。
 
  • 類別:科技研究
  • 作者:葉怡均、楊清閔、黃淑敏、林如謙、利淑如、吳豐成
  • 期別:089
  • 頁碼:12-17
相關檔案
  • 03專訊089臺灣泰國蝦養殖的研究現況與建議
    pdf(3.3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