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兒玉政治技師與他的鯊魚丸罐頭

  • 出版日期:114-03-01
  • 點擊數:28
日本帝國在1895年 (清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 開始殖民臺灣後,臺灣總督府隨即於1896年 (明治29年) 開始在各地進行各項水產調查工作,以了解臺灣水產資源、鹽業情形、養殖與水產物貿易等現況 (周,1958)。6年後 (明治35年),殖民政府開始編列試驗經費在當時的各地方政府(廳)進行簡單試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總督府殖產局為了從事近海漁業試驗與海洋調查,先在1910年 (明治43年) 興建了一艘43噸、57匹馬力的凌海丸。之後又為了開展養殖業務,於1913年 (大正2年) 在桃園廳及臺中廳設置了宵裡與鹿港兩個水產試業所。1914年 (大正3年) 又於澎湖廳設置澎湖水產試業所,進行貝類、海綿養殖等工作。不過不久後鹿港及澎湖水產試業所均因為任務結束而廢止,僅剩宵裡水產試業所 (大正10年後又改為淡水養殖試驗場),主要負責淡水魚類養殖與魚苗配售工作。1918年 (大正7年) 殖產局為了進行海水魚介類的養殖與調查,在臺南廳臨海的安平地區效忠里上鯤鯓設立了鹹水養殖試驗場。水產加工方面,則是於1923年 (大正12年) 在臺北州基隆郡社寮島上動工興建鰹節製造試驗所,隔年完工。在漁業、養殖與加工等試驗單位陸續完工後,為了統合水產研究各項業務,殖產局乃於1929年 (昭和4年) 將凌海丸、淡水養殖試驗場、鹹水養殖試驗場與鰹節製造試驗所合併,成立了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水產試驗場。當時本場設於臺北殖產局內,基隆支場負責漁撈、製造試驗與海洋調查,臺南支場則負責淡、海養殖業務。到了1933年 (昭和8年),基隆支場改為本場,下設漁撈、製造、海洋調查、化學及庶務部,而養殖則依然由臺南支場負責 (臺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1935)。
  • 類別:特別報導
  • 作者:許晉榮
  • 期別:089
  • 頁碼:25-30
相關檔案
  • 06專訊089兒玉政治技師與他的鯊魚丸罐頭
    pdf(4.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