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綠島中層人工浮魚礁瑪娃颱風災後復建
- 出版日期:114-03-01
- 點擊數:109
東部海域是我國傳統大洋洄游性魚類的主要漁場,人工浮魚礁具有良好聚魚功能,可發揮較佳的漁業經濟效果。臺東縣政府與水產試驗所於2004年間至綠島周邊海域投設3組人工浮魚礁後,經由綠島漁民實際作業認證,投放後提昇漁獲作業效率,且具縮短航程降低油料成本,省去搜尋魚群與作業工時的效能,鄰近漁場與釣獲作業的方式,可提高魚隻鮮度與魚價的功能性存在。若能積極地推動人工浮魚礁的合理利用,則可增加漁民收益並促進沿近海漁業的永續發展。
吳與翁 (2006) 及翁與吳 (2007) 對臺灣東部綠島海域人工浮魚礁的調查,漁獲組成之主要漁獲為黃鰭鮪 (71%)、正鰹 (6%)、鬼頭刀 (11%),佔總漁獲量88%。延繩釣漁獲黃鰭鮪以15-40 kg、70-100 cm的中、大型魚為主,曳繩釣以40 cm小型魚為主。浮魚礁區有2-5 kg的大目鮪幼魚聚集。當時 (20年前) 每船平均漁獲收益可達150萬元以上,遠高於未設置中層人工浮魚礁前的漁獲收益。當時作業漁船包含綠島區漁會、富岡及新港區漁會所屬,總計約60艘漁船,每年黃鰭鮪漁獲量超過450噸。當地的漁民曾提及:「目前沿近海資源那麼差,茫茫大海不知去那裡抓魚,尤其高油價時代,出海一天花費數千元油錢,還不一定可抓到魚,真不知如何過活,現在不用擔心抓不到魚,因為水產試驗所為他們建了好幾處聚寶盆」,用來形容中層人工浮魚礁如同海洋的聚寶盆。
吳與翁 (2006) 及翁與吳 (2007) 對臺灣東部綠島海域人工浮魚礁的調查,漁獲組成之主要漁獲為黃鰭鮪 (71%)、正鰹 (6%)、鬼頭刀 (11%),佔總漁獲量88%。延繩釣漁獲黃鰭鮪以15-40 kg、70-100 cm的中、大型魚為主,曳繩釣以40 cm小型魚為主。浮魚礁區有2-5 kg的大目鮪幼魚聚集。當時 (20年前) 每船平均漁獲收益可達150萬元以上,遠高於未設置中層人工浮魚礁前的漁獲收益。當時作業漁船包含綠島區漁會、富岡及新港區漁會所屬,總計約60艘漁船,每年黃鰭鮪漁獲量超過450噸。當地的漁民曾提及:「目前沿近海資源那麼差,茫茫大海不知去那裡抓魚,尤其高油價時代,出海一天花費數千元油錢,還不一定可抓到魚,真不知如何過活,現在不用擔心抓不到魚,因為水產試驗所為他們建了好幾處聚寶盆」,用來形容中層人工浮魚礁如同海洋的聚寶盆。
- 類別:特別報導
- 作者:楊清閔、翁進興
- 期別:089
- 頁碼:31-35
- 相關檔案
-
- 07專訊089綠島中層人工浮魚礁瑪娃颱風災後復建
- pdf(4.02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