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隨波漂送的飛魚產房-海漂海草

  • 出版日期:114-03-01
  • 點擊數:126
海草為海中的開花維管束植物,具有根、莖、葉,會開花授粉形成果實與種子,種子萌芽紮根入土壤或沙層,各個生活史階段都在水中完成,在某些地方更作為紅樹林生態系和珊瑚礁生態系的連接地段,為重要的沿海底棲生態系。單一或多種海草族群形成廣大的海草床生態系統,提供許多關鍵的生態功能,包含有機碳生產與輸出、營養鹽循環、沉積物穩定、淨化水質、生物多樣性提升、食物營養階連接、提供覓食、繁殖及育幼的棲地等。過去即有許多紀錄發現魚類和無脊椎生物產卵在海草葉面上,例如以海草葉面組織為食的水彩蜑螺屬 (Smaragdia) 物種 (洪等,2012) 及萊氏擬烏賊 (Sepioteuthis lessoniana) (Kimoto et al., 2023)。近來藉由DNA分子技術進行分析,已可採集海草葉面上的卵進行分析檢定至種類,藉此累積更多利用海草作為產卵場的物種資訊,例如泰來草 (Thalassia hemprichii) 上的金環寶螺 (Monetaria annulus) 卵及卵葉鹽草 (Halophila ovalis) 上的三線紫胸魚 (Stethojulis trilineata) 卵 (Jiang et al., 2020)。冼等 (2014) 於2013年7月5日在澎湖內灣海域發現原本僅見於東沙的圓葉水絲草 (Cymodocea rotundata)、鋸齒葉水絲草 (Cymodocea serrulata)、水韭菜 (Syringodium isoetifolium),推測其可能是因為颱風對東沙環礁造成劇烈擾動,造成海草床流失,流失的海草隨著南海表層流漂送到相距430 km外的澎湖內灣海域。如此大距離的漂送可能成為其生物地理分布的擴散機制。
 
  • 類別:特別報導
  • 作者:許嘉閔、吳瑞賢、鄭明忠、何源興
  • 期別:089
  • 頁碼:42-46
相關檔案
  • 09專訊089隨波漂送的飛魚產房-海漂海草
    pdf(5.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