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危機似弧!?玻璃蝦苗之致病因子及分子檢測方法

  • 出版日期:114-03-01
  • 點擊數:542
白蝦 (Litopeaus vannamei) 是全球重要海水養殖蝦種,然近年來新興疾病發生頻仍,包含引起急性肝胰腺壞死病 (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disease, AHPND) 的弧菌菌株 (Tran et al., 2013)、對蝦肝胰腺微孢子蟲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 (Chaijarasphong et al., 2020) 和十足目虹彩病毒1 (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 DIV1) (Qiu et al., 2017; Xu et al., 2016) 等,造成養殖重大經濟損失,有必要建立蝦類疾病檢測方法,以即時防範疾病入侵蝦場。
蝦發育的幼體階段,從無節幼蟲期 (nauplius)、眼幼蟲期 (zoea) 及糠蝦期 (mysis),進入後期蝦苗 (post-larval),其形態、生理和生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幼體到後期幼體階段,對蝦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多種病原體的感染,這可能會導致對蝦孵化場的大量死亡 (Zheng et al., 2016)。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 是革蘭氏陰性菌,對水生動物具有強致病性和高傳播性 (Velázquez-Lizárraga et al., 2019)。在蝦子成長的早期階段,特別是幼蟲期,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常常導致幼蟲大量死亡 (Angthong et al., 2021),被稱為「半透明幼體後期病」(translucent post-larvae disease, TPD) 或「玻璃後期幼體病」(glass post-larvae disease, GPD) 的疾病,由一種新的高毒力副溶血性弧菌菌株所引起的TPD,稱為的副溶血性弧菌 (VPTPD),此病主要影響白蝦P5-P7後期幼體,爆發時間短,死亡率高 (He, 2020; Huang, 2020; Zou et al., 2020),症狀出現3天內,發病率和死亡率可能高達90%,該疾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受感染的白蝦後期幼體表現出典型的臨床症狀,如肝胰腺蒼白或無色,消化道空虛,使病個體變得透明或半透明,導致受影響的白蝦幼體停止進食並表現出活力下降,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這些患病個體被稱為「半透明蝦苗」或「玻璃蝦苗」(Zou et al., 2020; Jia et al., 2024)。
  • 類別:知識櫥窗
  • 作者:利淑如、葉怡均、蘇義哲、吳豐成 摘譯
  • 期別:089
  • 頁碼:47-50
相關檔案
  • 11專訊089危機似弧 玻璃蝦苗之致病因子及分子檢測方法
    pdf(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