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克氏青脂鯉品系優化及新品系之研發

  • 出版日期:114-06-01
  • 點擊數:100
克氏青脂鯉 (Inpaichthys kerri),英名Royal tetra,是Géry和Junk於1977年所發現並描述的脂鯉科魚類,其原生於南美洲的巴西阿里普亞納河 (Rio Aripuanã) 及馬德拉河 (Rio Madeira) 等流域,在臺灣的水族市場上因其體表呈現亮麗的金屬藍色,故一般稱呼為藍國王燈。藍國王燈原本是唯一歸屬於青脂鯉屬 (Inpaichthys) 的魚類,直到去 (2024) 年國外學者利用形態學及分子技術鑑定,才將2007年後出現於水族市場,原隸屬於光尾裙魚屬 (Hasemania),俗稱黑雷鬼燈的溪青脂鯉 (I. nambiquara) 及去年新發現的彩虹星鑽燈 (I. parauapiranga) 一併納入該屬中 (Ferreira et al., 2024)。
藍國王燈是小型的脂鯉科魚種,魚體背部有著明亮的藍色,如同〝霓虹燈〞一樣發光 (Géry and Junk, 1977),其標準體長通常不超過28 mm (Ferreira et al., 2024),目前臺灣市面上販售的藍國王燈主要是以人工繁殖的個體為主,偶爾也會有少量進口野生採集的個體,但價格也較人工繁殖的藍國王燈高出許多。藍國王燈已有2種人工改良品系,如體表缺少黑縱紋而覆蓋大量金屬藍色的超級藍國王燈 (I. kerri 〝SUPER BLUE〞) 以及缺少黑色素的白化藍國王燈 (I. kerri 〝WHITE〞) 等品系,其中超級藍國王燈因其數量較少的原因,一般零售價格約為藍國王燈的7-10倍,屬於中高價位的人工改良脂鯉科魚類。超級藍國王燈為保有其品系的特殊外觀表現,必須透過品系連續自交 (line breeding) 才能藉以量產,在未有系統性繁殖規劃下,子代常常發生一定程度的外觀畸形現象,諸如脊椎側彎、缺鰓、短身或彎曲的尾柄,嚴重時子代畸形率甚至超過50%,且這些外觀畸形的魚隻通常已沒有任何商品價值,無法進行販售。
本次試驗盼能透過種內正反交配對繁殖,除了探討超級藍國王燈的外觀遺傳特性,亦可藉由種內繁殖的概念,避免長期累代近親繁殖下導致的高畸形率,並能優化魚隻的外觀體色,並盼能透過人為選育,培育出不同體色表現的青脂鯉新品系。
  • 類別:科技研究
  • 作者:張凱傑
  • 期別:090
  • 頁碼:10-13
相關檔案
  • 02專訊090克氏青脂鯉品系優化及新品系之研發
    pdf(1.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