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紀要--食品產業碳排優化策略與案例介紹
- 作者:易琮凱 / 水產加工組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災害與國際碳排法規快速推動,「淨零排放」已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為協助同仁掌握碳排趨勢與應對策略,本所於本(114)年4月24日邀請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食品工程研發及服務中心陳禹銘副主任,分享食品業者降低能源利用的實務經驗。
陳副主任長期協助食品產業導入碳管理技術,具備豐富的實務操作與法規整合經驗。本次演講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系統性闡述從碳盤查、產品碳足跡到供應鏈減碳的全方位策略,並回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現況及最新政策趨勢,例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將直接衝擊出口導向企業。國內方面,《氣候變遷因應法》與金管會ESG資訊揭露規範,要求上市櫃公司分階段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首波於2024年起陸續涵蓋資本額在新臺幣50億元以上之企業。此一趨勢對食品產業尤具警示意義,顯示業者需及早建立碳管理體系,依據需求選用適當標準,如ISO 14064、14067或《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進行規劃,以符合法規要求,並同步提升品牌形象與國際競爭力。
針對食品產業的特性,演講內容深入分析目前碳排熱點主要集中於電力使用與原料取得階段,並以實際案例說明業者如何透過製程設備汰換、能源效率提升、包裝減量與智慧製造導入來達成減碳目標。例如,統一企業藉由冷卻系統優化與廢水沼氣回收處理,有效降低能源成本與碳排;可口可樂導入高效設備,減碳幅度近1%;石安牧場汰換老舊設備並採用變頻控制,預期五年內可降低1%的總碳排。這些案例不僅展現企業落實永續發展的具體成效,也為中小食品廠提供可仿效的路徑。陳副主任也鼓勵同仁引導食品業者積極參與碳盤查實務課程,並善用政府輔導資源,例如工業局講習、環保署查驗制度、ESG揭露平台等,逐步強化自身在供應鏈中的低碳角色。
最後,陳副主任強調,食品產業具備加工製程與研發基礎,是推動低碳轉型的重要生力軍。為實現2050年淨零目標,宜從組織碳盤查著手,繼而擴展至產品碳足跡、智慧供應鏈管理,打造具產業推廣性的減碳路徑,從而創造綠色競爭優勢,提昇國際市場地位。
陳副主任長期協助食品產業導入碳管理技術,具備豐富的實務操作與法規整合經驗。本次演講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系統性闡述從碳盤查、產品碳足跡到供應鏈減碳的全方位策略,並回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現況及最新政策趨勢,例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將直接衝擊出口導向企業。國內方面,《氣候變遷因應法》與金管會ESG資訊揭露規範,要求上市櫃公司分階段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首波於2024年起陸續涵蓋資本額在新臺幣50億元以上之企業。此一趨勢對食品產業尤具警示意義,顯示業者需及早建立碳管理體系,依據需求選用適當標準,如ISO 14064、14067或《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進行規劃,以符合法規要求,並同步提升品牌形象與國際競爭力。
針對食品產業的特性,演講內容深入分析目前碳排熱點主要集中於電力使用與原料取得階段,並以實際案例說明業者如何透過製程設備汰換、能源效率提升、包裝減量與智慧製造導入來達成減碳目標。例如,統一企業藉由冷卻系統優化與廢水沼氣回收處理,有效降低能源成本與碳排;可口可樂導入高效設備,減碳幅度近1%;石安牧場汰換老舊設備並採用變頻控制,預期五年內可降低1%的總碳排。這些案例不僅展現企業落實永續發展的具體成效,也為中小食品廠提供可仿效的路徑。陳副主任也鼓勵同仁引導食品業者積極參與碳盤查實務課程,並善用政府輔導資源,例如工業局講習、環保署查驗制度、ESG揭露平台等,逐步強化自身在供應鏈中的低碳角色。
最後,陳副主任強調,食品產業具備加工製程與研發基礎,是推動低碳轉型的重要生力軍。為實現2050年淨零目標,宜從組織碳盤查著手,繼而擴展至產品碳足跡、智慧供應鏈管理,打造具產業推廣性的減碳路徑,從而創造綠色競爭優勢,提昇國際市場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