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科研櫥窗

「魚醫生」新兵報到—斑頭肩鰓䲁互利行為新發現

  • 作者:邱沛盛 / 海水養殖研究中心

在大型水族館中,裂唇魚(Labroides dimidiatus)長期被當作「魚醫生」,透過與其他展示魚隻混養來清除其他魚類身上的寄生蟲。然而,裂唇魚屬於繁殖難度較高的魚種,限制了其在水產養殖產業的應用。

筆者近日在巡視養殖場時,意外發現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現象。在海水養殖研究中心的水溝中,一尾疑似感染寄生蟲的鯔科魚類(Mugilidae)因活動力低下而停留在岸邊,而一尾斑頭肩鰓䲁(Omobranchus fasciolatoceps)正在該尾鯔魚身上游移,疑似啄食其身上的寄生蟲(如影片)。過去的文獻尚未記錄斑頭肩鰓䲁具有清潔行為,因此這可能是一項新的生態發現。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ki-Jm8TLKbo

斑頭肩鰓䲁為䲁科(Blenniidae)魚類,主要分布於包括日本與臺灣在內的西北太平洋區,喜棲息於礁區、河口與近海沿岸。因其逗趣的行為與特殊外型,該魚種也具觀賞功能。筆者團隊於2021年已發表了斑頭肩鰓䲁的人工繁殖技術告報(斑頭肩鰓䲁的繁殖, 水產研究, 29(2): 31-44.https://www.tfrin.gov.tw/theme_data.php?theme=book_data&sub_theme=special_message_old&id=1786),對於該魚種的繁殖技術已相對成熟。相較於裂唇魚,斑頭肩鰓䲁的繁殖難度較低,現若進一步驗證其能夠有效協助養殖魚類(如石斑魚)移除體外寄生蟲,則可望成為裂唇魚的替代選擇。

斑頭肩鰓䲁
未來我們將聚焦於驗證斑頭肩鰓䲁的清潔行為,透過系列的實驗觀察牠對大型體表寄生蟲(如魚蝨、魚蛭)的攝食情形,並評估其在水產養殖環境中的適應性與可行性,這項發現或許能為水產養殖產業帶來新的生物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