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臺灣南部重要養殖生產區水質長期監測概述
- 出版日期:114-09-01
- 點擊數:72
臺灣的養殖漁業發展成熟,尤其以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區最為集中,包括臺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長期以來為我國養殖漁業的核心生產區,其盛產的石斑魚、虱目魚、文蛤與蝦蟹類等水產品,不僅支撐地方經濟,更在國內外市場具有重要地位。根據農業部漁業署統計年報顯示,2023年臺南市內陸養殖漁業產量近7.2萬公噸,產值約新臺幣76億元,其中吳郭魚及虱目魚產量約佔全國半數;屏東縣養殖產量約3萬公噸,產值超過77億元,為石斑魚及泰國蝦的主要產地;高雄市亦貢獻約2.9萬公噸產量,產值達37億元,以鱸魚、虱目魚及石斑魚為大宗。三縣市合計產量佔全臺養殖總量的五成以上,產值逾190億元亦破全臺產值六成,臺灣南部養殖區的發展,不僅緩解我國周邊海洋生態壓力,更為國人飲食提供可靠的蛋白質保障,凸顯南部地區在養殖產業的關鍵角色。
近年來,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對南部養殖區造成顯著衝擊。例如,颱風與豪雨導致水質急劇變化,低溶氧事件頻繁發生,直接威脅養殖生物活存率;而乾旱則使鹽度升高,影響淡水與海水養殖的平衡。根據研究,極端氣候事件自2000年以來增加約30%,對南部養殖產業的穩定性構成嚴峻挑戰。此外,人為活動如土地開發、家庭汙水、工廠廢水及農業排水等,進一步加劇臺灣沿岸周邊海域水質壓力,使得科學化的水質管理成為永續經營的迫切課題。
養殖業有句名言:「養魚先養水」,但即使水質養好了,仍需持續維護。水產生物鎮日生活在水中,水質管理在生產過程中自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傳統的養水和水質管理方式,主要依賴肉眼觀察和現場實踐經驗判斷,並憑直覺進行處理,缺乏科學數據的支撐,面對多變的氣候難以應對。由於養殖產業的成功高度依賴水質的穩定性與適宜性,諸如溶氧、水溫、酸鹼值、氧化還原電位及鹽度等關鍵參數,皆將直接影響養殖生物的生長健康與收成產量。
有鑑於此,本所自2021年開始執行水質長期監測站建置計畫,陸續在高雄、屏東及臺南擇定養殖魚塭設立多處站點,持續記錄魚塭溶氧、水溫、酸鹼值、氧化還原電位與鹽度等重要參數,累積長期數據以探討南部養殖區水質的動態變化,並與天候因素進行交互比對,本所期望能藉由此填補南部養殖區長期水質研究的資料缺口,為養殖業者與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學依據,以提升產業韌性與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近年來,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對南部養殖區造成顯著衝擊。例如,颱風與豪雨導致水質急劇變化,低溶氧事件頻繁發生,直接威脅養殖生物活存率;而乾旱則使鹽度升高,影響淡水與海水養殖的平衡。根據研究,極端氣候事件自2000年以來增加約30%,對南部養殖產業的穩定性構成嚴峻挑戰。此外,人為活動如土地開發、家庭汙水、工廠廢水及農業排水等,進一步加劇臺灣沿岸周邊海域水質壓力,使得科學化的水質管理成為永續經營的迫切課題。
養殖業有句名言:「養魚先養水」,但即使水質養好了,仍需持續維護。水產生物鎮日生活在水中,水質管理在生產過程中自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傳統的養水和水質管理方式,主要依賴肉眼觀察和現場實踐經驗判斷,並憑直覺進行處理,缺乏科學數據的支撐,面對多變的氣候難以應對。由於養殖產業的成功高度依賴水質的穩定性與適宜性,諸如溶氧、水溫、酸鹼值、氧化還原電位及鹽度等關鍵參數,皆將直接影響養殖生物的生長健康與收成產量。
有鑑於此,本所自2021年開始執行水質長期監測站建置計畫,陸續在高雄、屏東及臺南擇定養殖魚塭設立多處站點,持續記錄魚塭溶氧、水溫、酸鹼值、氧化還原電位與鹽度等重要參數,累積長期數據以探討南部養殖區水質的動態變化,並與天候因素進行交互比對,本所期望能藉由此填補南部養殖區長期水質研究的資料缺口,為養殖業者與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學依據,以提升產業韌性與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 類別:科技研究
- 作者:許自研、吳豐成
- 期別:091
- 頁碼:13-20
- 相關檔案
-
- 04專訊091臺灣南部重要養殖生產區水質長期監測概述
- pdf(3.78M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