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臺灣與東南亞地區常見鱸魚細菌性疾病與對應養殖管理策略之簡介

  • 出版日期:114-09-01
  • 點擊數:53
金目鱸 (Lates calcarifer) 為國內淡水養殖產業中極為重要經濟物種之一,每年外銷至澳洲及美國市場皆有顯著貢獻。然而,近年來因為病毒及細菌疾病嚴重造成養殖管理問題,已成為產業關注的要點,影響層級包含培苗場及成魚養成場。水生動物疾病發生,大多與魚類宿主、病原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失衡有關。在鱸魚養成過程中,病毒和寄生蟲性疾病相對比細菌性疾病所造成之經濟損失較為輕微,尤其在養殖後期發生細菌性疾病所引起之死亡,更是直接且嚴重衝擊影響到水產養殖業的利潤幅度。
國內外常見的細菌病原體包括鏈球菌屬 (Streptococcus spp.)、弧菌屬 (Vibrio spp.)、奴卡氏菌 (Nocardia spp.)、產黃桿菌屬 (Flavobacterium spp.) 和產氣單胞菌屬 (Aeromonas spp.) 等。上述細菌性疾病嚴重影響養殖魚類族群的群體健康,進而損失養殖經濟效益。
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回顧國外文獻並結合國內現今養殖疾病現況,介紹金目鱸感染細菌病原體後可能造成魚體之致害性及在水域環境下疾病出現的特定特徵,並進一步提出疾病控制的可能管理策略供養殖戶參考。
  • 類別:特別報導
  • 作者:黃淑敏、洪煜翔、陳建彰、劉姵妏、楊順德
  • 期別:091
  • 頁碼:25-29
相關檔案
  • 06專訊091臺灣與東南亞地區常見鱸魚細菌性疾病與對應養殖管理策略之簡介
    pdf(2.4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