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活動V8

宜蘭縣頭城區漁會及大溪漁港訪談紀要

  • 作者:茬家續、張可揚 / 海洋漁業組
宜蘭縣是臺灣重要的漁業生產重鎮,漁港、養殖區眾多,漁業議題多元且複雜,亟需跨領域的合作。本所海洋漁業組於 2025 年 7 月初,由張可揚組長帶隊,走訪宜蘭縣頭城區漁會及大溪漁港,與基層漁會幹部及漁民面對面交流。此行旨在深入了解當前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與挑戰,並探討如何以科研專業協助解決相關問題。
 
一、頭城區漁會訪談重點
與頭城區漁會理事長陳秀暖、常務監事簡文魁、總幹事鄭閔澤,以及宜蘭縣石斑魚產銷發展協會理事長許金木等人討論,重點如下::
  • 開發適地適種之繁養殖技術:許多曾盛極一時的養殖物種,如鰻魚、九孔,如今皆已逐漸沒落。漁會期盼本所能研發適應當地環境與氣候變遷的魚貝類繁養殖技術,並協助推廣科學化的魚苗放流,以增裕海洋資源、維護生態永續。
  • 推廣赤鯮人工繁殖成果
    鑑於本所已成功完成俗稱「赤鯮」之黃背牙鯛的人工繁殖技術,建議後續可透過漁會邀請漁民參與,了解赤鯮或其他魚種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與經營挑戰,並由本所持續優化技術,未來技轉給業界。
  • 活化閒置養殖池
    許多當地養殖池目前閒置荒廢,極為可惜。漁會希望結合本所專業技術,協助盤點活化,讓宜蘭養殖業再創佳績。
  • 強化人工魚礁效益
    就沿近海定置網作業而言,人工魚礁之設置極具必要性,但如何有效投放並發揮聚魚與育魚功能,仍有待後續研究與技術支援。
拜訪宜蘭縣頭城區漁會(陳佳香攝)
拜訪宜蘭縣頭城區漁會(陳佳香攝)

二、大溪漁港訪談重點
經頭城區漁會介紹,當日下午前往大溪漁港,訪談現年38歲、從事中表層快速拖網作業的陳姓船長。
陳船長認為,外界對拖網漁業的負面觀感與實際情況有所落差。他強調,氣候變遷對漁業資源的影響遠大於捕撈本身,並指出其作業方式與底層拖網有所區別。
他表示,日常凌晨2點出港,中午前返航,作業辛苦且成本高昂,每趟出海平均支出約3萬元,卻常因漁獲不足而面臨虧損。此外,下雜小魚混獲過多亦是一大困擾。雖然安裝了減少混獲裝置(Bycatch Reduction Device, BRD),但當魚群大量進網時,仍無法完全避免。
陳船長期望本所未來能規劃以水下攝影機搭配網具作業,透過科學觀測改善網具設計,減少下雜魚混獲,提升捕撈效率,同時兼顧漁業效益與資源永續。
本次訪談充分體現本所「走入基層、貼近需求、科學解題、協助產業」之核心精神,海洋漁業組未來將持續與地方漁會及漁民保持密切溝通,結合科研量能,共同推動臺灣漁業的轉型與發展。
拜訪大溪漁港陳船長 (陳佳香攝)
拜訪大溪漁港陳船長 (陳佳香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