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全球石首魚的養殖技術發展與產業概況
- 出版日期:114-09-01
- 點擊數:59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2023) 的資料,全世界主要養殖的石首魚有大黃魚 (Larimichthys crocea)、眼斑擬石首魚 (俗稱紅鼓,Sciaenops ocellatus)、大西洋銀身䱛 (Argyrosomus regius)、波紋短鬚石首魚 (Umbrina cirrose)、日本銀身䱛 (俗稱日本鮸,Argyrosomus japonicus) 和鮸 (Miichthys miiuy)。這六種石首魚類能夠成為水產養殖對象,主要歸因於具有較高的環境耐受度、成長速度快、飼料轉換率佳及市場價值高。其中大黃魚、紅鼓及大西洋銀身䱛三種石首魚在2021年的產量總共有367,318公噸,佔全球石首魚總養殖產量的99.9%。大黃魚主要在中國沿海生產,紅鼓則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區的多個國家以及地中海和紅海區域養殖,大西洋銀身䱛屬於地中海和黑海、東大西洋及西印度洋國家的養殖物種。
在1950年前石首魚的全球產量主要來自漁業捕撈,並在2012年達到高峰1,940,285公噸,但是在2021年卻降至1,414,463公噸 (FAO, 2023)。究其原因,包括河口地區的污染、河流流量減少、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及魚鰾的非法交易,此外由於石首魚在求偶時產生的聲音使得漁船易於定位這些魚隻,導致許多石首魚在產卵前即被捕獲 (Sadovy and Cheung, 2003; Fernández Carvajal, 2013; Moreno-Díaz and Alfaro, 2018; Bolgan et al., 2020)。與漁業捕撈量下降相比,石首魚的水產養殖產量反而增加,在2021年的產量為367,578公噸,產值為9.39億美元 (FAO, 2023),相信未來其水產養殖的產量仍會持續成長。
石首魚為多次產卵和雌雄異體的魚類 (Barbaro et al., 1996; Stipa and Angelini, 2009; Grier, 2012; Gao et al., 2019),牠們的生殖季節通常在春、夏季,產卵水域位於河口或沿岸半鹹水域 (Su et al., 2004; Stipa and Angelini, 2009; Cárdenas, 2012; Grier, 2012)。根據物種的不同,一般在2-6齡時達到性成熟,平均約3齡達到性成熟。體型較小的大黃魚則可在2年內性成熟,這對人工繁殖來說是一個優勢。食性方面,石首魚為肉食性魚類,魚苗階段傾向攝食甲殼類和無脊椎動物,成魚階段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
過去本所已成功將日本銀身䱛的種苗生產技術授權至民間養殖業者,近年來,更持續投入那些過去無法養殖、僅能依賴捕撈漁業的物種如黑䱛 (Atrobucca nibe)、黃金鰭䱛 (Chrysochir aureus) 的繁養殖技術研究,逐步建立臺灣本土種石首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除了可提供海域放流外,也可推廣到民間進行養殖。然而,這些新興石首魚種類在過去因為缺乏水產養殖的記錄與參考文獻,導致許多關鍵技術不明,現階段仍須參照其他石首魚類的養殖方法再稍作調整。有鑑於此,本文回顧全球多種石首魚的養殖技術發展與產業概況,提供做為開發新興石首魚養殖技術與推廣時的參考資料。
在1950年前石首魚的全球產量主要來自漁業捕撈,並在2012年達到高峰1,940,285公噸,但是在2021年卻降至1,414,463公噸 (FAO, 2023)。究其原因,包括河口地區的污染、河流流量減少、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及魚鰾的非法交易,此外由於石首魚在求偶時產生的聲音使得漁船易於定位這些魚隻,導致許多石首魚在產卵前即被捕獲 (Sadovy and Cheung, 2003; Fernández Carvajal, 2013; Moreno-Díaz and Alfaro, 2018; Bolgan et al., 2020)。與漁業捕撈量下降相比,石首魚的水產養殖產量反而增加,在2021年的產量為367,578公噸,產值為9.39億美元 (FAO, 2023),相信未來其水產養殖的產量仍會持續成長。
石首魚為多次產卵和雌雄異體的魚類 (Barbaro et al., 1996; Stipa and Angelini, 2009; Grier, 2012; Gao et al., 2019),牠們的生殖季節通常在春、夏季,產卵水域位於河口或沿岸半鹹水域 (Su et al., 2004; Stipa and Angelini, 2009; Cárdenas, 2012; Grier, 2012)。根據物種的不同,一般在2-6齡時達到性成熟,平均約3齡達到性成熟。體型較小的大黃魚則可在2年內性成熟,這對人工繁殖來說是一個優勢。食性方面,石首魚為肉食性魚類,魚苗階段傾向攝食甲殼類和無脊椎動物,成魚階段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
過去本所已成功將日本銀身䱛的種苗生產技術授權至民間養殖業者,近年來,更持續投入那些過去無法養殖、僅能依賴捕撈漁業的物種如黑䱛 (Atrobucca nibe)、黃金鰭䱛 (Chrysochir aureus) 的繁養殖技術研究,逐步建立臺灣本土種石首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除了可提供海域放流外,也可推廣到民間進行養殖。然而,這些新興石首魚種類在過去因為缺乏水產養殖的記錄與參考文獻,導致許多關鍵技術不明,現階段仍須參照其他石首魚類的養殖方法再稍作調整。有鑑於此,本文回顧全球多種石首魚的養殖技術發展與產業概況,提供做為開發新興石首魚養殖技術與推廣時的參考資料。
- 類別:特別報導
- 作者:邱沛盛、吳允暉、黃政軒、何信緯、朱永桐、許晉榮
- 期別:091
- 頁碼:35-42
- 相關檔案
-
- 08專訊091全球石首魚的養殖技術發展與產業概況
- pdf(2.57M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