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水試專訊(2003年創刊)

師法貿易史:從日治時期臺灣石花菜貿易看水產品產銷制度

  • 出版日期:114-09-01
  • 點擊數:85
多年來,臺灣的水產品貿易經常遭遇出口國的技術性貿易障礙。這些障礙缺乏透明度,可能包括非關稅措施或選擇性的資訊揭露,導致資訊不對稱和對特定水產品的貿易歧視。這些事件嚴重損害了臺灣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導致出口量減少,並使高價值水產品的生產、銷售、供應鏈被迫中斷,進一步增加了商貨風險 (merchandise risk)。
除了出口貿易面臨的挑戰外,進口水產品也影響國內市場。近年來臺灣西部多個縣市的牡蠣養殖,受到極端氣候、天敵與寄生蟲威脅、沿海水文環境化、海洋浮游植物族群組成改變及綠藻突然大量繁生等因素影響,導致產量下滑。然而,消費市場對牡蠣的需求並未減少,因此水產品貿易商紛紛從鄰近國家進口牡蠣以填補臺灣本土市場的缺口,有些甚至以價格較低的進口牡蠣充當價格較高的本土牡蠣販售,致使水產市場上的牡蠣品質與價格策略混亂,損害買賣雙方的信任。然而,基於我國為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會員國,必須遵守多邊貿易體制的貿易自由化基本原則,因此除非受到相應之例外規定的特定敏感產品,否則需以平等、公正的方式對待其他會員國的商品。換言之,不得輕易對特定水產品出口國實施貿易限制措施,更不能直接禁止這些水產品輸入。
 
  • 類別:特別報導
  • 作者:楊一男
  • 期別:091
  • 頁碼:48-51
相關檔案
  • 10專訊091師法貿易史:從日治時期臺灣石花菜貿易看水產品產銷制度
    pdf(5.3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