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活動V8

強化在地連結,落實永續漁業─農業張老師漁業輔導行動紀實

  • 作者:陳佳香、嚴國維 / 海洋漁業組

為了強化基層技術服務、協助漁業邁向永續轉型,本所持續推動「農業張老師」計畫。2025年7月4日,由本組嚴國維、陳佳香、張海龍以及本所退休研究員王友慈博士組成輔導團隊,前往宜蘭縣南方澳漁港,與當地從事延繩釣作業的蘇姓船長座談,深入了解基層作業面臨的問題與制度需求,作為後續政策與技術改進參考。

年僅 25 歲的蘇船長,自 18 歲起投身延繩釣漁業,並在去年自購漁船。他因作業認真、漁獲穩定,獲選為「114 年優秀漁民」。在座談中,蘇船長坦言,現行黑鮪配額制度存在不足。他指出,制度並未考量不同漁區漁汛期的差異,導致東港與蘇澳等地的作業時間不協調。當全國配額用罄時,蘇澳的漁汛期可能正值高峰,船隻卻被迫停捕。在此情況下,即使捕獲已死亡的黑鮪,也必須棄置,造成資源浪費。此外,停捕通知的延遲,也嚴重影響漁民作業與收益。

除了制度問題,蘇船長也提及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魚群分布與洄游規律的改變,為漁業作業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

針對這些挑戰,蘇船長提出了具體的改善建議:1、區分配額與彈性分配:黑鮪配額應依遠洋、近海及港區獨立管理,並根據魚群洄游週期彈性調整,避免漁獲集中、配額不均的問題;2、死亡漁獲入公積金:允許捕回已死亡的黑鮪並拍賣,將所得納入公積金,用於漁民保險、價格調節等用途,減少資源浪費並強化管理;3、超額漁獲管理:若因漁況良好而意外超額捕獲,拍賣所得同樣可納入公積金,作為資源管理與產業調適的基金;4、導入科技輔助:廣泛使用監測與科技設備,掌握漁場環境與漁況,為政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在人力配置上,蘇船長表示,其船上雖多為年輕外籍漁工,雖有語言隔閡,但透過實作訓練與翻譯工具,仍能維持高效溝通與作業。他強調,未來應強化漁業管理制度的彈性與科學依據,結合漁民的實務經驗與環境監測數據,共同提升政策調適能力,以促進產業的永續發展。
本次訪談的蘇船長,甫獲選為114年優秀漁民(左起海洋漁業組嚴國維副研究員、蘇船長與王友慈博士)
本次訪談的蘇船長,甫獲選為114年優秀漁民(左起海洋漁業組嚴國維副研究員、蘇船長與王友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