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櫥窗
對抗棘冠海星的拳擊手
- 作者:吳玉霞、城振誠/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
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素有「珊瑚殺手」之稱,曾在東亞及澳洲大堡礁大量繁殖,對珊瑚礁生態造成嚴重破壞。近年,澎湖海域也開始出現其蹤跡。除大法螺外,棘冠海星另有一種鮮為人知的天敵 — 色彩繽紛、外型奇特的油彩蠟膜蝦(Hymenocera picta)。
油彩臘膜蝦又稱為拳擊蝦(圖1),是分布於印太地區珊瑚礁的小型蝦類,常成對出現,專以海星為食。其捕食行為依成長階段有所不同。稚蝦會棲息在海星身上,隨其移動並啃食,直到海星潛入沙中才暫停。成蝦則會直接用鉗足破壞海星的管足,使其癱瘓後再慢慢啃食。一隻成蝦平均每天可攝食 1.25 克的海星。透過本所的努力,已建立拳擊蝦的人工量產技術,為其應用奠定基礎。


圖1、人工繁殖的油彩臘膜蝦(左)與量產的稚蝦(右)
為測試拳擊蝦對棘冠海星的影響,研究人員在直徑 80 公分、高 60 公分、深 20 公分的 FRP 飼養桶中,置入 1 隻棘冠海星與 10 隻拳擊蝦,飼育水溫分別為 27°C 與 30°C。觀察結果如下:
· 棘冠海星會避開拳擊蝦,但拳擊蝦會主動追逐,由腕足末端開始接觸,逐步啃食海星身體(圖2)。
· 約 60 天內,拳擊蝦可將一隻直徑 20 公分的棘冠海星啃食至失去行動能力,僅剩散落的骨板與硬棘。
· 在 30°C 水溫下,棘冠海星於第 40 天發生分裂,第 55 天死亡(圖3)。
· 對照組(無拳擊蝦)棘冠海星則持續存活。
此次研究證實了拳擊蝦能有效抑制棘冠海星成體的活存。過去,棘冠海星大爆發後的數量控制,多仰賴潛水員手動移除或注射毒劑,過程費時費力且效果有限。若能開發出以「生物抑制」為基礎的防治方案,例如在棘冠海星成體爆發前進行數量控制,將為珊瑚礁保育提供一條有別於傳統的新途徑。

圖2、拳擊蝦會追著棘冠海星跑(左),並從其腕足末端慢慢地啃食(右)
圖3、棘冠海星在被拳擊蝦啃食40天後分裂為2個個體(左);在被啃食55天後死亡(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