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櫥窗
奴卡氏菌在金目鱸養殖的感染特性與預防
- 作者:劉姵妏、楊順德/淡水養殖研究中心
在金目鱸的養殖過程中,細菌性疾病是常見的威脅,其中包括鏈球菌、弧菌、產氣單胞菌及奴卡氏菌等。近年來,奴卡氏菌感染症(Nocardiosis)在台灣金目鱸養殖案例中逐漸增加,對產業造成了不小的挑戰。這種疾病多發生於養殖後期,受感染的魚隻常表現為消瘦、活動力下降,解剖後可見肝臟、脾臟等內臟形成白色結節,嚴重影響漁獲品質與經濟效益。

染病的金目鱸脾臟內可觀察到明顯的白色結節
感染途徑與寄生能力
不同於一般常見的細胞外寄生菌,例如鏈球菌與弧菌,奴卡氏菌具備強大的細胞內寄生能力。它能透過傷口、魚鰓甚至飼料侵入魚體,隨後潛伏在魚體的巨噬細胞內。這種特性讓它能有效躲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並在細胞內部持續繁殖,這也是為何感染後的金目鱸難以被完全治癒的主因。
此菌的細胞內寄生能力主要與其所具備的多種毒力因子有關,包括:1.侵入素(invasin):幫助細菌附著並穿透宿主細胞,是其進入細胞內部的重要工具;2.逃避免疫攻擊與抗氧化:此菌能干擾巨噬細胞功能,並產生過氧化氫酶(catalase)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有效削弱宿主細胞的氧化殺菌機制,從而提升自身存活率;3.營養獲取能力:該菌擁有與金屬離子攝取相關的多種基因,使其能從宿主體內或環境中獲取鐵等關鍵營養素,進而在魚體組織中大量增殖。
奴卡氏菌的細胞壁與其生長型態
奴卡氏菌之所以難以被根除,除了其細胞內寄生能力,也與其獨特的細胞壁與生長型態有關。它的細胞壁含有分枝菌酸轉移酶(mycolyltransferase),能形成厚實且具蠟質的結構。這層疏水性屏障使其不易被藥劑或消毒劑穿透,讓抗生素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在固態培養基上,奴卡氏菌因細胞壁特性而呈現乾燥、粒狀、類似花椰菜的菌落外觀。由於菌體密度高、比重大,容易沉積在池底,潛伏於有機污泥中。此外,它的菌絲狀生長型態使其能附著在設備、殘餌或糞便上,形成穩定的聚集結構,進一步增加清除難度並持續造成再感染的風險。

奴卡氏菌在胰蛋白酶大豆瓊脂(Tryptic Soy Agar)培養基上的菌落型態
預防與管理建議
由於奴卡氏菌感染難以完全治癒,「預防」便成為維持金目鱸養殖效益的關鍵。我們建議養殖戶可採取以下措施,從根本上降低感染風險:
►定期清淤:定期清除池底的有機質與沉積物,減少病菌潛伏的溫床。
►優化水質:維持穩定的水質,並控制適當的放養密度,避免魚隻因環境惡劣而緊迫。
►減少緊迫:避免不必要的搬運或驚擾,降低魚體壓力,從而提升其免疫力。
► 強化營養:提供均衡、高品質的飼料,並適時給予免疫支持,增強魚體自身的抵抗力。
透過這些管理措施,養殖戶能有效預防奴卡氏菌的侵襲,確保金目鱸的健康,維護養殖產業的穩定與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