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

科研櫥窗

氣候變遷下雪卡毒素的分布、影響與預防

  • 作者:楊一男/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
雪卡魚毒中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是一種與食用受污染珊瑚礁魚類有關的食源性疾病,主要由雪卡毒素(Ciguatoxins, CTXs)引起。這些毒素由海洋渦鞭毛藻 — 甘畢爾藻(Gambierdiscus spp.)與福氏甲藻(Fukuyoa spp.)所產生,其分布範圍廣泛,集中於北緯35°至南緯35°的熱帶與亞熱帶海域。雪卡毒素會沿食物鏈逐級累積於大型掠食性魚類體內,當人類食用遭污染的魚肉後,可能引發急性中毒反應,包括神經系統、腸胃道與心血管方面的症狀,對健康造成顯著威脅。
一、氣候變遷加劇雪卡中毒風險與案例擴散
近年研究明確指出,氣候變遷正加速雪卡毒素的傳播與污染,並導致全球中毒案例的增加。海水升溫是主要原因,它促進了毒藻的繁殖。當水溫超過 29°C 時,雪卡毒素的主要來源之一的甘畢爾藻的生長速度會顯著提升。以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為例,過去 30 年間年均水溫超過 29°C的天數已由每年 44 天增加至 86 天,這大幅提高了毒藻繁殖和藻華發生的機率。
美國 NOAA 預測模型也指出,隨著全球海洋溫度持續上升,毒藻分布將逐漸向北擴張至墨西哥灣與美國東南大西洋沿岸,使得雪卡魚中毒風險提高。此外,極端天氣事件如熱帶風暴與颶風,也會加速毒藻擴散。例如,太平洋庫克群島的颶風事件曾導致珊瑚礁破壞,毒藻隨即迅速入侵新棲地,造成當地中毒病例激增。
全球每年估計有 2 萬至 5 萬起雪卡魚中毒案例,但由於診斷困難與通報不足,實際數字可能更高。中毒的地理範圍也在擴大,部分非熱帶地區也出現了首例病例,例如英國的中毒事件便與進口熱帶漁獲有關。
氣候與中毒案例的關聯有明確的數據支持。在加勒比海地區,海表溫度每上升1°C,約5至16個月後,與雪卡中毒相關的求助電話數量便增加 62%;每發生一次熱帶風暴,18 個月後相關通報也會增加 11%。
臺灣部分,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資料,過去 10 年本土共發生 4 起雪卡魚中毒事件,影響 13 人,其中 3 起與雙斑笛鯛(Lutjanus bohar)有關。
二、雪卡毒素的流行病學與危害特性
目前推估全球有超過 400 種珊瑚礁魚類可能蓄積雪卡毒素,但通常體型越大、越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掠食性魚類,其毒素累積的風險和濃度會越高。常見的高風險魚種包括:梭魚、石斑魚、海鰻、鰤魚、海鱸魚、鸚哥魚、刺尾魚、笛鯛等。毒素可存在於魚體任何部位,尤以頭部、內臟與生殖腺累積量最高。
雪卡毒素無色、無味、耐熱且為脂溶性,無法透過感官或烹調方式辨識與去除,增加診斷與預防難度。中毒症狀多元,包括:
  • 胃腸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瀉
  • 神經系統症狀:四肢麻木、冷覺異常
  • 心血管症狀:低血壓、心動過緩
  • 其他症狀:皮膚發癢與不適
中毒通常具「自限性」,意指相關反應可在不需特別治療的情況下,隨時間自然緩解或消失。症狀多於數小時內發作,病程可能持續數日至數月不等,致死率約為1%。雖然多數患者可自行康復,但其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會因個人體質與攝入毒素量而異,少數人可能出現長期不適或後遺症。。
在北半球,中毒事件多發生於毒藻增殖迅速的5~8月溫暖季節;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污染魚類的分布正逐步擴展至原本未受影響的地區,使雪卡毒素的風險不再侷限於熱帶海域。
三、消費者保護與預防措施
鑑於氣候變遷持續擴大雪卡毒素的影響範圍,民眾在選購漁獲或外出用餐時,應提高風險意識,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以降低中毒風險:
  1. 避免食用高風險魚類:避免食用來自熱帶或亞熱帶珊瑚礁區的大型掠食性魚類,特別是體重超過 3 公斤者,因其體內毒素累積風險極高。
  2. 避免食用高毒素部位:嚴禁食用高風險魚類的魚頭、肝臟、內臟、生殖腺與魚皮等部位,這些部位常為藻毒集中區域。
  3. 落實來源追溯與詢問:由於國際貿易頻繁,即使在非疫區,也可能因為食用從高風險海域進口的魚類而中毒。餐飲業者應向可信賴的供應商採購漁獲,並建立明確的進口魚種來源追溯機制。消費者則需應避免購買無來源標示的冷凍魚片或進口魚種;外食時,若菜單上的魚類名稱過於籠統(例如只寫「深海魚片」),應主動詢問魚種名稱和來源地。
  4. 優先選購安心漁獲:建議優先選購具產銷履歷、海洋之心標章,或政府認證的本地養殖魚類,以確保食用安全。
  5. 認識症狀與即時就醫:留意雪卡毒中毒的典型神經系統症狀,如冷熱感覺顛倒、口腔與四肢麻痺等。若出現任何可疑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食用的魚種、部位及時間。
結語:在氣候變遷下守護海洋安全與公共健康
雪卡毒素正隨著全球氣候變遷,逐漸成為日益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海洋升溫與極端氣候事件不僅加速毒藻增殖,也促使其分布向原本未受影響的地區擴張,提高中毒風險。雖然臺灣目前雪卡魚中毒案例相對有限,但在漁獲貿易與觀光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潛在威脅不容忽視。未來,除了持續強化漁獲產銷管理與監測機制外,更需提升消費者的風險認知與警覺性,建立正確的選購與食用習慣。唯有在科學監管與全民意識的共同推動下,我們才能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中穩健前行,守護漁業永續發展與民眾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