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報導
2025亞洲動物保護大會:水生動物福利議題分享
- 作者:李曜辰 / 淡水養殖研究中心
第14屆亞洲動物保護大會(Asia for Animals Conference Taipei 2025)於本(114)年8月25日至29日在臺北圓滿落幕。本次大會匯聚全球動保專家,深入探討多元動物保護議題,並首度聚焦水生動物福利,呈現跨國研究與政策倡議的最新進展。
焦點:水生動物福利的政策與實務挑戰
在分場次工作坊「與政府對話-最被忽略的水生動物福利政策」中,三位講者從科學研究、政策推動與實務落實等面向,剖析水生動物福利的現況與挑戰:
水生動物福利聯盟(Aquatic Animal Alliance, AAA)總監Catalina Lopez Salazar以「水生動物保護運動的機遇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水生動物福利的推動仍面臨多項挑戰,包括法規不完善、養殖實務缺乏一致性、產業責任機制薄弱,以及科學數據不足等結構性障礙,並特別強調,亞洲地區在政策推動上,常受限於資金不足、知識落差與政府態度不明確,導致進展受阻。Lopez Salazar呼籲,應以在地協作為基礎,充分理解並尊重各地文化脈絡,並以可驗證的科學證據作為政策倡議的核心支撐,方能在區域限制中取得實質進展,推動水生動物福利邁向制度化與永續化。
鯨豚保育協會(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的Katrin Matthes則以「從洞察到行動:運用經驗推動野生動物政策倡議」為題分享其經驗。她強調,與決策者進行有效對話,必須兼顧科學嚴謹與策略布局,並善用政策窗口與正式平臺發揮影響力。例如透過高層會議直接接觸決策者、拓展專家網絡並促成跨境合作,以確保動物福利議題不被邊緣化。她同時提醒倡議者需警惕政治談判中的「不公正操作」,例如散播錯誤訊息或程序干擾。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焦傳金教授則在「頭足類動物的痛覺與福利政策」簡報中,深入探討頭足類動物的認知能力與未來實驗動物福利的推動方向。他指出,已有科學研究證實頭足類具備痛覺與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這些發現已逐漸影響學術界與政策制定者,促使多國調整相關監管制度。目前包括歐盟、英國、瑞士、挪威、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等國,皆已將頭足類正式納入實驗動物保護體系,賦予其與脊椎動物相近的福利保障。焦教授強調,臺灣應積極參照國際經驗,及早建立相關規範,使研究過程符合倫理要求,並與國際標準接軌,以提升科研品質與政策公信力。
專題:正視魚類知覺與福利的國際呼籲
在壓軸專題演講中,瑞典哥德堡大學Lynne Sneddon教授以「嚴重被漠視的魚類動物福利:承認魚類的知覺與意識」為題,深入剖析魚類福利的迷思、挑戰與未來方向。她指出,過去「魚類無情感」、「金魚只有三秒記憶」、「魚類不會感痛」等錯誤觀念,已被科學研究推翻,社會認知也正逐步改變。
在養殖領域,Sneddon教授強調,不同生長階段的魚類有不同需求,若管理不善,極易造成福利受損。關鍵議題包括水質管理、放養密度、行為需求滿足、禁食處理合理性、疫苗施用、人道屠宰技術等。她特別指出,部分亞洲地區仍存在如「弓魚」(將魚類以繩索或鐵絲穿過鰓部或下顎懸掛販售或展示)等不當做法,導致魚類長時間處於缺氧與劇烈痛苦狀態。此行為嚴重違反動物福利原則,應全面禁止並推廣適用水生動物的人道屠宰技術,以減少動物死前的痛苦。
除了水產養殖,捕撈漁業亦面臨不同的動物福利問題,例如魚類在捕撈過程中承受高密度擁擠壓力與損傷,以及後續處理與運輸中的痛苦。過漁、非法捕撈與缺乏福利標準,使野生魚類的苦難常被忽視。她呼籲未來不僅要改善漁法、降低棲地破壞,還應制定並落實漁獲後續處理的福利規範。
Sneddon教授最後提出多項改善方向,包括推動永續漁業、建立並執行魚類福利標準、正視氣候變遷挑戰並訂定對應策略、提高消費者與產業對魚類福利的認知,以及持續投入研究,深化對魚類感知與福利的理解。她強調,魚類應被視為具備感知能力的生命,相關政策與產業行為需以此為前提,才能真正實現動物福利的普及與落實。
結語:以科學為本,接軌國際標準
綜觀本次大會的討論與分享,學者一致認為,唯有以科學證據為基礎,並結合在地情境,才能推動水生動物福利政策的制度化與產業化。建立可操作、可檢核的標準,將有助於我國在此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對水產養殖而言,訂定水生動物福利標準不僅是倫理責任,更有助於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營運風險並銜接國際規範,對產業永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Catalina Lopez於工作坊分享AAA在養殖漁業上推廣水生動物保護遭遇的挑戰

筆者與Lynne Sneddon教授合影
焦點:水生動物福利的政策與實務挑戰
在分場次工作坊「與政府對話-最被忽略的水生動物福利政策」中,三位講者從科學研究、政策推動與實務落實等面向,剖析水生動物福利的現況與挑戰:
水生動物福利聯盟(Aquatic Animal Alliance, AAA)總監Catalina Lopez Salazar以「水生動物保護運動的機遇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水生動物福利的推動仍面臨多項挑戰,包括法規不完善、養殖實務缺乏一致性、產業責任機制薄弱,以及科學數據不足等結構性障礙,並特別強調,亞洲地區在政策推動上,常受限於資金不足、知識落差與政府態度不明確,導致進展受阻。Lopez Salazar呼籲,應以在地協作為基礎,充分理解並尊重各地文化脈絡,並以可驗證的科學證據作為政策倡議的核心支撐,方能在區域限制中取得實質進展,推動水生動物福利邁向制度化與永續化。
鯨豚保育協會(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的Katrin Matthes則以「從洞察到行動:運用經驗推動野生動物政策倡議」為題分享其經驗。她強調,與決策者進行有效對話,必須兼顧科學嚴謹與策略布局,並善用政策窗口與正式平臺發揮影響力。例如透過高層會議直接接觸決策者、拓展專家網絡並促成跨境合作,以確保動物福利議題不被邊緣化。她同時提醒倡議者需警惕政治談判中的「不公正操作」,例如散播錯誤訊息或程序干擾。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焦傳金教授則在「頭足類動物的痛覺與福利政策」簡報中,深入探討頭足類動物的認知能力與未來實驗動物福利的推動方向。他指出,已有科學研究證實頭足類具備痛覺與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這些發現已逐漸影響學術界與政策制定者,促使多國調整相關監管制度。目前包括歐盟、英國、瑞士、挪威、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等國,皆已將頭足類正式納入實驗動物保護體系,賦予其與脊椎動物相近的福利保障。焦教授強調,臺灣應積極參照國際經驗,及早建立相關規範,使研究過程符合倫理要求,並與國際標準接軌,以提升科研品質與政策公信力。
專題:正視魚類知覺與福利的國際呼籲
在壓軸專題演講中,瑞典哥德堡大學Lynne Sneddon教授以「嚴重被漠視的魚類動物福利:承認魚類的知覺與意識」為題,深入剖析魚類福利的迷思、挑戰與未來方向。她指出,過去「魚類無情感」、「金魚只有三秒記憶」、「魚類不會感痛」等錯誤觀念,已被科學研究推翻,社會認知也正逐步改變。
在養殖領域,Sneddon教授強調,不同生長階段的魚類有不同需求,若管理不善,極易造成福利受損。關鍵議題包括水質管理、放養密度、行為需求滿足、禁食處理合理性、疫苗施用、人道屠宰技術等。她特別指出,部分亞洲地區仍存在如「弓魚」(將魚類以繩索或鐵絲穿過鰓部或下顎懸掛販售或展示)等不當做法,導致魚類長時間處於缺氧與劇烈痛苦狀態。此行為嚴重違反動物福利原則,應全面禁止並推廣適用水生動物的人道屠宰技術,以減少動物死前的痛苦。
除了水產養殖,捕撈漁業亦面臨不同的動物福利問題,例如魚類在捕撈過程中承受高密度擁擠壓力與損傷,以及後續處理與運輸中的痛苦。過漁、非法捕撈與缺乏福利標準,使野生魚類的苦難常被忽視。她呼籲未來不僅要改善漁法、降低棲地破壞,還應制定並落實漁獲後續處理的福利規範。
Sneddon教授最後提出多項改善方向,包括推動永續漁業、建立並執行魚類福利標準、正視氣候變遷挑戰並訂定對應策略、提高消費者與產業對魚類福利的認知,以及持續投入研究,深化對魚類感知與福利的理解。她強調,魚類應被視為具備感知能力的生命,相關政策與產業行為需以此為前提,才能真正實現動物福利的普及與落實。
結語:以科學為本,接軌國際標準
綜觀本次大會的討論與分享,學者一致認為,唯有以科學證據為基礎,並結合在地情境,才能推動水生動物福利政策的制度化與產業化。建立可操作、可檢核的標準,將有助於我國在此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對水產養殖而言,訂定水生動物福利標準不僅是倫理責任,更有助於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營運風險並銜接國際規範,對產業永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Catalina Lopez於工作坊分享AAA在養殖漁業上推廣水生動物保護遭遇的挑戰

筆者與Lynne Sneddon教授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