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報導
水產養殖數位轉型暨生成式AI應用案例分享會紀要
- 作者:陳慧君、林志遠 / 技術服務組
臺灣養殖漁業長期以來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在技術成熟度、產品多元性與市場潛力方面皆具備優勢。然而,面對勞動力老化與青年投入不足的挑戰,知識傳承與技術創新亟需突破。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本所)於本(114)年8月12日與8月15日,分別在臺中與高雄舉辦「水產養殖數位轉型暨生成式AI應用案例分享會」,以促進產業升級與智慧化發展。
兩場活動吸引來自政府單位、漁業青年聯誼會、養殖協會及相關業者等產官學代表參與,養殖物種橫跨午仔魚、臺灣鯛、石斑魚、蝦貝類、鱸魚、虱目魚、觀賞魚及藻類,充分展現臺灣養殖產業的多樣性與創新潛力。
案例分享一:臺中場 — 智慧化無人養殖飼料船
雲林「豐漁水產」創辦人許宏德先生分享其研發「智慧化無人養殖飼料船」的歷程。原任職於航空業的他,因不忍高齡父親每日辛苦划筏餵魚,決定導入科技改善養殖作業。該飼料船結合遙控與衛星導航技術,具備自動駕駛功能,不僅提升養殖效率,亦有效減輕勞務負擔與職業傷害。
此外,透過精準自動化操作,可避免養殖戶直接接觸石灰、茶粕等粉劑,降低粉塵對呼吸道的危害;同時減少人力投入與作業成本,回應農村人力短缺與人口老化問題。此創新成果於113年榮獲數位發展部「創業歸故里競賽」冠軍,成為養殖數位轉型的典範。

「豐漁水產」創辦人許宏德先生分享「智慧化無人養殖飼料船」之研發與應用
案例分享二:高雄場 — 物聯網與智慧監測
臺南「台江漁人」經營者顏榮宏先生分享物聯網與智慧監測技術在養殖場域的應用。身為第五代經營者,他結合數學專長與養殖經驗,將傳統魚塭升級為現代化智慧場域,並將漁民經驗轉化為雲端數據資源。
透過「室內戰情室」,養殖業者可即時掌握多處場域狀況,並利用AI系統監控水質指標(如氨氮濃度與氧化還原電位),自動啟動增氧設備或進行投餌作業。此舉不僅提升管理效率與收成穩定度,也符合政府產銷履歷規範,為養殖產業建立可持續經營模式。

「台江漁人」顏榮宏總經理分享將物聯網與智慧監測技術導入傳統養殖產業的經驗
專題分享:AI應用趨勢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陳炤堅博士於兩場次中分享「AI應用工具的趨勢」。他指出,生成式AI不僅能作為智慧助理與專屬秘書,協助即時解決問題,更能促進產官學資源共享與知識協作。透過數位工具導入,養殖業者可快速掌握新技術與市場資訊,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生態系。

陳炤堅博士分享AI應用工具的適用情境
分享會效益
三位講者的精闢分享,協助小農與農企業體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並鼓勵青年農漁民善用數位科技創新,深入理解基層作業痛點與制度需求。根據問卷分析,參與者高度肯定課程內容,認為對專業實務與後續學習具顯著助益,整體滿意度高達九成。
在Q&A環節中,多位學員建議未來持續辦理此類分享會,並加入更多實務觀摩機會。對此,本所已規劃於十月份舉辦場域觀摩活動,期能深化學習成效。
總體而言,本次分享會展現數位轉型與生成式AI在養殖產業中的應用潛力,期望透過技術創新與數據驅動,加速產業邁向智慧化與永續化發展,打造即時回應需求、促進知識流通與支持決策制定的智慧平臺,為臺灣養殖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奠定堅實基礎。
兩場活動吸引來自政府單位、漁業青年聯誼會、養殖協會及相關業者等產官學代表參與,養殖物種橫跨午仔魚、臺灣鯛、石斑魚、蝦貝類、鱸魚、虱目魚、觀賞魚及藻類,充分展現臺灣養殖產業的多樣性與創新潛力。
案例分享一:臺中場 — 智慧化無人養殖飼料船
雲林「豐漁水產」創辦人許宏德先生分享其研發「智慧化無人養殖飼料船」的歷程。原任職於航空業的他,因不忍高齡父親每日辛苦划筏餵魚,決定導入科技改善養殖作業。該飼料船結合遙控與衛星導航技術,具備自動駕駛功能,不僅提升養殖效率,亦有效減輕勞務負擔與職業傷害。
此外,透過精準自動化操作,可避免養殖戶直接接觸石灰、茶粕等粉劑,降低粉塵對呼吸道的危害;同時減少人力投入與作業成本,回應農村人力短缺與人口老化問題。此創新成果於113年榮獲數位發展部「創業歸故里競賽」冠軍,成為養殖數位轉型的典範。

「豐漁水產」創辦人許宏德先生分享「智慧化無人養殖飼料船」之研發與應用
案例分享二:高雄場 — 物聯網與智慧監測
臺南「台江漁人」經營者顏榮宏先生分享物聯網與智慧監測技術在養殖場域的應用。身為第五代經營者,他結合數學專長與養殖經驗,將傳統魚塭升級為現代化智慧場域,並將漁民經驗轉化為雲端數據資源。
透過「室內戰情室」,養殖業者可即時掌握多處場域狀況,並利用AI系統監控水質指標(如氨氮濃度與氧化還原電位),自動啟動增氧設備或進行投餌作業。此舉不僅提升管理效率與收成穩定度,也符合政府產銷履歷規範,為養殖產業建立可持續經營模式。

「台江漁人」顏榮宏總經理分享將物聯網與智慧監測技術導入傳統養殖產業的經驗
專題分享:AI應用趨勢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陳炤堅博士於兩場次中分享「AI應用工具的趨勢」。他指出,生成式AI不僅能作為智慧助理與專屬秘書,協助即時解決問題,更能促進產官學資源共享與知識協作。透過數位工具導入,養殖業者可快速掌握新技術與市場資訊,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生態系。

陳炤堅博士分享AI應用工具的適用情境
分享會效益
三位講者的精闢分享,協助小農與農企業體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並鼓勵青年農漁民善用數位科技創新,深入理解基層作業痛點與制度需求。根據問卷分析,參與者高度肯定課程內容,認為對專業實務與後續學習具顯著助益,整體滿意度高達九成。
在Q&A環節中,多位學員建議未來持續辦理此類分享會,並加入更多實務觀摩機會。對此,本所已規劃於十月份舉辦場域觀摩活動,期能深化學習成效。
總體而言,本次分享會展現數位轉型與生成式AI在養殖產業中的應用潛力,期望透過技術創新與數據驅動,加速產業邁向智慧化與永續化發展,打造即時回應需求、促進知識流通與支持決策制定的智慧平臺,為臺灣養殖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