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鞏固技術基礎並拓展產業應用,本(2025)年度持續精進野生種魚採集技術,以充實種原庫並提升基因多樣性,促進相關繁養殖產業的發展。
本年度研究團隊結合海釣船,9月在在小琉球西北方海域深度170公尺處釣獲體長與體重分別為27.5公分、199公克(雌魚)及38.0公分、615公克(非繁殖期個體,性別未確定)的二尾黑䱛,其中個體較大者已順利運抵本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進行隔離檢疫。

隔離檢疫中的黑䱛種魚

將晶片植入黑䱛種魚以利進行後續追蹤
研究團隊將依據漁場分布資訊,於不同季節與海域配合漁船或試驗船進行釣獲作業,並持續優化魚體減壓與恢復技術及運輸流程,期能逐步實現黑䱛完全養殖,並達成海域資源永續利用之目標。
科研櫥窗
黑䱛繁養殖技術新進展
- 作者:賴繼昌、黃星翰、翁進興 / 沿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李彥宏 / 東港養殖研究中心
前言
為因應臺灣沿近海漁業資源衰退,本所自2021年起推動「漁業資源復育與回復技術」計畫,致力建立增裕與復育技術體系。針對黑䱛(Atrobucca nibe),於2022年突破種魚馴養與魚苗培育關鍵技術,並在2024年完成技術移轉,開啟海洋漁業與養殖產業的新發展契機。為鞏固技術基礎並拓展產業應用,本(2025)年度持續精進野生種魚採集技術,以充實種原庫並提升基因多樣性,促進相關繁養殖產業的發展。
野生種魚採集與存活關鍵
黑䱛主要棲息於100至200公尺深海。種魚自深海上升至水表過程中,常因壓力驟降造成泳鰾膨脹、眼球突出等壓力性損傷;繁殖期生殖腺腫脹亦會加劇體腔壓迫,提升死亡風險。因此,選擇非繁殖期進行採集,是提高活體存活率的重要策略。本年度研究團隊結合海釣船,9月在在小琉球西北方海域深度170公尺處釣獲體長與體重分別為27.5公分、199公克(雌魚)及38.0公分、615公克(非繁殖期個體,性別未確定)的二尾黑䱛,其中個體較大者已順利運抵本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進行隔離檢疫。

隔離檢疫中的黑䱛種魚
活體蓄養與種原管理
依據深海魚類蓄養經驗,健康個體之傷口可於3至7日內癒合並恢復攝食。本次釣獲的黑䱛經3日隔離檢疫後活力良好。研究團隊為進行後續追蹤與成長監測,植入AVID微型晶片進行編號,並剪取第一背鰭部分樣本保存,以建立DNA資料庫,作為資源復育與放流成效評估基礎。
將晶片植入黑䱛種魚以利進行後續追蹤
未來工作與展望
黑䱛自海域釣取至至進港過程中,須克服多重挑戰,包括壓力變化、水溫差異、運輸緊迫,以及釣獲傷口引發的細菌感染與進食恢復等問題,種魚養成成功率僅約1%。儘管成功機率低,為推動繁養殖技術產業化,仍須從不同海域採集,以穩定種魚來源並提升基因多樣性。研究團隊將依據漁場分布資訊,於不同季節與海域配合漁船或試驗船進行釣獲作業,並持續優化魚體減壓與恢復技術及運輸流程,期能逐步實現黑䱛完全養殖,並達成海域資源永續利用之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