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紀要:古海洋今挑戰—大黃魚與燈籠魚的興衰啟示
- 作者:陳佳香/海洋漁業組;江偉全/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
開場引言
本所於10月22日下午邀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林千翔博士以「古海洋今挑戰:大黃魚與燈籠魚的興衰與啟示」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演講由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江偉全主任引言,介紹林博士以魚類耳石(otolith)化石為核心的長期研究(自2013年起),及其與美國、英國、澳洲、義大利、巴拿馬、日本等各國學者的國際合作成果。
林博士的演講結合古生物學、海洋生態學與保育生物學多重視角,以地球歷史的「深層記憶」為切入點。他對比近岸大黃魚與深海燈籠魚的案例,闡述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平衡的影響,希望能夠藉由過去的演化軌跡,引導聽眾思考應對當前與未來海洋環境挑戰的策略。
從化石閱讀時間:魚類耳石的故事
林博士首先介紹「魚類耳石」這一極具研究價值的材料。耳石由碳酸鈣構成,可記錄魚類的年齡、生長速率與棲地化學訊息,且因質地堅硬,易保存為化石。透過其形態與化學成分分析,科學家能重建古代魚類的生態、氣候與環境條件,使化石研究從「靜態描述」轉變為重現生命歷程的「動態科學」。
他指出,西太平洋地區的魚類化石研究仍相對稀少,而臺灣因地層多樣、地質年代跨度廣,蘊藏豐富的古生物學資源。近年他與團隊於雲林、嘉義、恆春、澎湖等地發現多項重要標本,包括臺灣首件完整魚體化石與深海魚耳石紀錄,填補了古海洋研究的空白,使臺灣逐漸在國際古魚類學界嶄露頭角。
從描述到詮釋:保育古生物學的視野
談到「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時,林博士強調古生物資料可提供長時間尺度的生態背景,有助於評估現代環境變遷的幅度和速率。他以大黃魚族群為例,分析不同時期的耳石樣本 — 從百萬年前化石、數千年前考古遺留到現代族群 — 發現其壽命與體長均呈現逐漸縮短的趨勢。
此現象正是典型的「漁業誘導演化」(Fisheries-Induced Evolution),即人類捕撈壓力導致族群朝向早熟化、小型化演變。林博士提醒,儘管市場仍有黃魚供應(多為人工養殖),但野生族群已瀕臨滅絕。
從古氣候到未來海洋:燈籠魚的啟示
針對深海生態系,林博士以燈籠魚為例,說明這類中層魚對海洋溫度與含氧量變化的高度敏感性,使其成為觀測海洋變化的重要指標。
他分析南太平洋核心沉積物中長達46萬年的耳石紀錄,發現魚類多樣性與豐度隨氣候循環呈現「雙峰曲線」:冰期時,魚數減少但多樣性上升;間冰期則呈現相反趨勢。研究指出,當海水溫度超過臨界值時,魚群結構將急遽改變,部分物種甚至消失。此結果為預測暖化海洋中魚類社群的潛在變動提供了重要依據,並揭示了即使是人跡罕至的深海生態系,也難以倖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
跨域合作:邁向整合的科研實踐
林博士強調,古海洋研究結合了地質學、化學、生態學與考古學,是一門典型的「跨域科學」。為重建西太平洋魚類的演化與多樣性熱點形成歷程,他與團隊從臺灣擴展至菲律賓、婆羅洲等地展開田野與實驗研究。這種連結歷史與未來、融合自然與人文的研究模式,體現了當代科學追求整合的精神。
他也提及團隊成員的多樣性,彼此專長互補,共同拼湊出古海洋的完整圖像。這樣的跨領域合作與學術熱情,正是臺灣科研邁向國際的重要動能。

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江偉全主任(右)代表致贈推廣品予講者林千翔博士(左)

林博士與聽講同仁互動熱烈 (嚴國維 攝)
本所於10月22日下午邀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林千翔博士以「古海洋今挑戰:大黃魚與燈籠魚的興衰與啟示」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演講由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江偉全主任引言,介紹林博士以魚類耳石(otolith)化石為核心的長期研究(自2013年起),及其與美國、英國、澳洲、義大利、巴拿馬、日本等各國學者的國際合作成果。
林博士的演講結合古生物學、海洋生態學與保育生物學多重視角,以地球歷史的「深層記憶」為切入點。他對比近岸大黃魚與深海燈籠魚的案例,闡述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平衡的影響,希望能夠藉由過去的演化軌跡,引導聽眾思考應對當前與未來海洋環境挑戰的策略。
從化石閱讀時間:魚類耳石的故事
林博士首先介紹「魚類耳石」這一極具研究價值的材料。耳石由碳酸鈣構成,可記錄魚類的年齡、生長速率與棲地化學訊息,且因質地堅硬,易保存為化石。透過其形態與化學成分分析,科學家能重建古代魚類的生態、氣候與環境條件,使化石研究從「靜態描述」轉變為重現生命歷程的「動態科學」。
他指出,西太平洋地區的魚類化石研究仍相對稀少,而臺灣因地層多樣、地質年代跨度廣,蘊藏豐富的古生物學資源。近年他與團隊於雲林、嘉義、恆春、澎湖等地發現多項重要標本,包括臺灣首件完整魚體化石與深海魚耳石紀錄,填補了古海洋研究的空白,使臺灣逐漸在國際古魚類學界嶄露頭角。
從描述到詮釋:保育古生物學的視野
談到「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時,林博士強調古生物資料可提供長時間尺度的生態背景,有助於評估現代環境變遷的幅度和速率。他以大黃魚族群為例,分析不同時期的耳石樣本 — 從百萬年前化石、數千年前考古遺留到現代族群 — 發現其壽命與體長均呈現逐漸縮短的趨勢。
此現象正是典型的「漁業誘導演化」(Fisheries-Induced Evolution),即人類捕撈壓力導致族群朝向早熟化、小型化演變。林博士提醒,儘管市場仍有黃魚供應(多為人工養殖),但野生族群已瀕臨滅絕。
從古氣候到未來海洋:燈籠魚的啟示
針對深海生態系,林博士以燈籠魚為例,說明這類中層魚對海洋溫度與含氧量變化的高度敏感性,使其成為觀測海洋變化的重要指標。
他分析南太平洋核心沉積物中長達46萬年的耳石紀錄,發現魚類多樣性與豐度隨氣候循環呈現「雙峰曲線」:冰期時,魚數減少但多樣性上升;間冰期則呈現相反趨勢。研究指出,當海水溫度超過臨界值時,魚群結構將急遽改變,部分物種甚至消失。此結果為預測暖化海洋中魚類社群的潛在變動提供了重要依據,並揭示了即使是人跡罕至的深海生態系,也難以倖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
跨域合作:邁向整合的科研實踐
林博士強調,古海洋研究結合了地質學、化學、生態學與考古學,是一門典型的「跨域科學」。為重建西太平洋魚類的演化與多樣性熱點形成歷程,他與團隊從臺灣擴展至菲律賓、婆羅洲等地展開田野與實驗研究。這種連結歷史與未來、融合自然與人文的研究模式,體現了當代科學追求整合的精神。
他也提及團隊成員的多樣性,彼此專長互補,共同拼湊出古海洋的完整圖像。這樣的跨領域合作與學術熱情,正是臺灣科研邁向國際的重要動能。

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江偉全主任(右)代表致贈推廣品予講者林千翔博士(左)

林博士與聽講同仁互動熱烈 (嚴國維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