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西南部及東部沿近海鮪旗魚標識放流之研究

  • 日期:98-04-21
  • 年度:2007
  • 領域:漁業領域
  • 主持人:葉信明
  • 研究人員:翁進興、黃建智、洪銘昆、吳春基、吳龍靜、李祐紘、陳秋月、陳文義、江偉全、傅信欽、林富家

本試驗自2007年7月至9月底,在小琉球外海中層人工浮魚礁區連續監測黃鰭鮪魚群,於浮魚礁設置點水下40m設置一組接收器(VEMCO, VR2),浮魚礁外,沿東南方向間隔400m連續設置2組接收器,並以超音波發信器(VEMCO, VP9-2H-S256)做為樣本魚標識工具,共連續標識放流9條不同大小體長的黃鰭鮪連續接收結果,時間最長約19天。初步結果顯示不同體長大小的黃鰭鮪,在魚礁區停留時間有所差異,黃鰭鮪幼魚的停留時間顯著較長,且洄游半徑較小。在洄游動態方面,黃鰭鮪在白天與晚上洄游深度有顯著差異,一般而言,白天垂直洄游深度較深,最深可達150m左右。黎明時魚群漸漸遠離魚礁,黃昏時則會較靠近魚礁中心。在主要棲息水層方面,可分為兩種不同型態,當表層混和水溫度高於攝氏30oc時,魚群不上浮。魚群停留於水深以30m至60m混合層間的時間為最長。至於表層10m以淺的水層,魚群大多於日出及日落前後上浮至此水層,與曳繩釣漁船在晨昏時漁獲效率最高之情形相符,推測應與魚群上浮覓食有關。 至於雨傘旗魚於2007年6月7日在臺灣東部三仙台定置漁場,針對漁獲雨傘旗魚活體裝置上脫型衛星標識器(pop-up satellite archival tags, PSAT),並進行野放。共計採用4支上脫型衛星標識器,其中2支標為PTT-100上脫型衛星標識器(Microwave Telemetry製造),另2支標為MK-10上脫型衛星標識器(Wildlife Computers製造)。標識器以單絲尼龍繩連結至由Musyl所設計的雙翅形尼龍製鏢頭,植入雨傘旗魚背部肌肉。其中一支MK-10上脫型衛星標識器於7天後脫離魚體,透過Argos衛星傳送位置資料,由標體紀錄的資料顯示此雨傘旗魚棲息於表層32公尺以淺水層,此時海水溫度範圍為26.0〜27.6°C;一支PTT-100上脫型衛星標識器於76天後脫離魚體,初步資料顯示雨傘旗魚於臺灣東部海域放流之後皆往北移動。未來將持續利用上脫型衛星標識器進行標識放流研究試驗,以瞭解雨傘旗魚所棲息水層之垂直結構與水文特性,而關於衛星回收訊號解析需要更多的實地瞭解與掌握。

研究報告摘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