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草蝦之選育

  • 發布日期:105-02-16
  • 點閱數:279
  • 修改時間:108-06-15

草蝦(Penaeus monodon)屬對蝦屬草對蝦,分布區域於印-太平洋範圍,西從非洲東岸至巴基斯坦、馬來群島、菲律賓、台灣、日本、澳洲,其在台灣的養殖已有長久的歷史,但於1988年台灣草蝦養殖發生大規模病變死亡現象,年產量下跌70%之多,繼後不同蝦種之養殖情況亦不穩定衍盪至今,造成此現象主要因素之一為多種致病性病毒相繼爆發疫情,其中白點症病毒(WSSV)為近年主要的是造成台灣與世界其他地區養殖蝦類嚴重死亡之病原體,1991至1994年間,WSSV在亞洲地區造成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損失, 1999年在美洲造成當地一年損失二十億美元,儘管目前在WSSV的基因體與蛋白質體學方面的研究相當多,雖然利用分生檢測技術與建設防疫設備可建立安全的養殖,但卻在成本上增加相當支出,而且未必能達成完全防疫,主要是白點症病毒在自然環境中可帶原物種相當廣泛,易於養殖過程期間侵入,因此對於預防及控制此病毒仍無具體完全有效策略,所以如能在繁養殖過程中利用提升草蝦自體免疫能力,促進草蝦對白點病毒的耐受性之提高,增加成功養殖與防疫工作的成功率。
水產試驗所經過多年來從不同方向進行研究探討,期以起解決問題點,最後採取以選種育種為最有可能解決問題方式之一。起初就以本土野生草蝦做為對象,進行篩選不帶WSSV與草蝦中腸腺病毒(MBV)為主之無特定病原(SPF)種蝦,接續利用SPF種蝦進行SPF草蝦苗之繁殖,以SPF蝦苗進行養殖,在嚴控環境下培育SPF種蝦,以完全養殖方式進行選育有特性之SPF作為種原。
經過多年來之選育工作,初步建立草蝦SPF之完全養殖模式外,同時在種原選育工作上,培育出不帶WSSV、MBV、TSV(桃拉病毒)與IHHNV(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之種蝦,同時將人工培育之種蝦將其生殖力提升至平均每尾種蝦之孕卵數為80萬粒左右,接近野生種蝦之平均孕卵數,單尾種蝦最高產卵數達至110萬粒左右,解決了過去人工培育之種孕卵數偏低之問題,同時人工選育之草蝦相較於野生草蝦對WSSV的耐受性提高約36%,但在平均成長方面相較於野生種蝦所生產蝦苗只快4%左右則無顯著性表現,所以未來將朝向再提高成長率與交配率及受精率為目標,亦針對草蝦對於其他種病毒之耐受性的提高,作為選育種原之準則,同時擴大引進新的種原,以增加草蝦種原庫之基因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