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秋刀魚棒受網漁船係由魷釣漁船兼營,魷釣漁船在8月前回臺後整裝秋刀魚棒受網設備,並經由農委會漁業署許可後,再北上捕撈秋刀魚。作業主力為700噸級(圖1)以上的大型漁船約90餘艘,船上並配有低溫極速冷凍設備讓漁獲保持最佳鮮度。漁期為每年6至12月,近年年產量約15萬公噸(2015年15.8萬噸,2016年14.6萬噸),產值約有50億元新臺幣。
我國秋刀魚作業漁場(圖2)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之日本北海道以東至俄羅斯堪察加半島以南,而北太平洋公海之秋刀魚、魷魚等非鮪類漁業資源的管理,已邁入國際漁業組織共管的時代,我國已是「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NPFC)公約之會員之一,故我國大型秋刀魚漁船需配置船位回報器(VMS)每四小時自動回報船位,以及實施電子漁獲回報制度,確實掌握漁船作業及漁獲統計資料,提供科學小組評估資源的有效數據,善盡秋刀魚的資源養護管理。
此外,臺灣與日本的作業方式與漁場位置大不相同,日本漁船以20至100噸級中小型漁船(圖3)為主,在沿近岸海域捕撈,船上利用「水冰」保鮮,最多3日返港,漁獲當日卸貨鮮度較高的狀態下在日本市場流通,鮮度佳的秋刀魚可做為生魚片的等級,自然較冷凍裝箱者品質與價值較高。
以往世界產量第一的日本秋刀魚漁獲量可高達30萬噸,但最近新聞中報導日本秋刀魚漁獲創50年新低,日本近幾年強烈責難外國漁船於公海過度捕撈,因而怪罪台灣與中國。2017年日本秋刀魚漁獲量為7.7萬噸,較前年減少30%。其原因為2010年後冷暖水塊的位置變化有關。野島(2017)的評論指出,根據日本科學家巢山哲的多年研究,原廣泛分布於北太平洋的秋刀魚,會沿著日本近海兩條路徑南下,其一從北海道東岸往東北、北關東的太平洋海域的「親潮第1分流」;其二從俄羅斯、日本的專屬經濟海域(EEZ)外公海的「親潮第2分流」。然而,位在第1分流通道上的北海道東側,發生巨大暖水塊,海水溫度超過15度,秋刀魚忌諱高水溫,因此被阻擋在那裡,無法南下。日本秋刀魚捕撈重點為第1分流的沿岸漁業,並且限定200噸以下漁船。在第1分流捕撈到的秋刀魚生鮮冰藏,運抵到數小時至半天內可以抵達的漁港,可以用來做生魚片的新鮮秋刀魚,最後分散到日本各地的餐桌上。而第2分流公海上進行捕撈作業主要是臺灣、中國、韓國的外國漁船勢力,因為這條通道沒有受到暖水塊的影響,所以經過第2分流附近南下的秋刀魚數量並沒有減少。因此才會形成日本的漁獲量減少,但外國漁船維持漁獲量的現象。
詳實精確的科學數據對於資源評估分析極為重要,除了善盡資源養護責任外,也牽涉到漁業管理及維護自身合法漁業權益。日本近幾年強烈責難外國漁船於公海過度捕撈,以致於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內秋刀魚漁獲量大減。但經由臺灣、中國、日本三方科學的資源評估模式評估,並經NPFC科學分委會審議通過,都顯示秋刀魚資源處於較好狀態,並未有過度捕撈情形,秋刀魚限額制度因而未成立。因此在善盡秋刀魚資源養護責任與防患未然的思考之下,我國仍需持續進行秋刀魚漁船的管理、科學數據的長期建置與分析、以及關注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魚種的漁場改變及對應方式。
(楊清閔、吳龍靜/水產試驗所 沿近海資源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