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牡蠣殼作為生物可分解材料之初探

  • 出版日期:111-12-01
  • 點閱數:194
  • 修改時間:111-12-22

依據農委會2010-2020年廢棄物統計資料顯示,臺灣每年平均約產生15.3萬公噸的廢棄牡蠣殼,其中未妥處量約達2萬公噸,這些廢殼不僅佔空間,且殼上的殘肉容易孳生蒼蠅,並因高溫日照而產生惡臭,有造成污染環境的疑慮。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2018年資料顯示,人類每年製造約90億噸塑膠,其中僅9% 被回收,大部分的塑膠最後進入垃圾場或散落周遭環境中,塑膠雖具有重複使用性、價格低廉、輕巧便利等優點,但卻因無法分解性,而造成環境或水域的污染,此外,快速成長的塑膠用量在其生產過程及焚化處理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也造成大量的碳排,嚴重威脅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1.5℃以內」的氣候目標。

生物可分解塑膠 (biodegradable plastics) 能被掩埋在自然環境後,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提供植物吸收,因此可在環境中循環再利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polybutylene succinate, PBS) 是由丁二酸和丁二醇聚縮合而成,為典型生物分解材料,耐熱性能好,其合成原料來源既可以是石油資源,也可以通過生物資源發酵獲得。

本研究將牡蠣殼導入PBS生物可分解材料製成牡蠣殼生物可分解複材,更進一步試作牡蠣殼生物可分解餐盒套組,以多元化開發牡蠣殼相關產品,並減少塑料的使用量,期能透過水產資材循環再利用,達成環境友善和循環減廢的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