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甕中捉鱉,還是木馬屠城?--從全球牡蠣疫情警訊談牡蠣與病原生物的演化戰爭

  • 出版日期:99-12-01
  • 點閱數:125
  • 修改時間:108-06-13

2005年夏天,美國奧立岡州立大學漁業系教授Chris Langdon透過校園電子報首度發出微弱的警訊:「…我們走訪位於華盛頓州及奧立岡州的數間牡蠣種苗場,觸目所見,盡是死亡的牡蠣幼生…」,這則短訊旋即淹沒在暑期校園華麗繽紛的眾多新聞之下;然而疫情並沒有因為新聞的平息而結束,情況愈演愈烈;2007年奧立岡州著名的大型牡蠣種苗場Whiskey Creek Shellfish Hatchery終於壓不住爆發的疫情,59%的牡蠣浮游幼生在未附苗前死亡,該場為避免更大的損失宣布關閉,造成當年北美貝苗供應短缺,嚴重衝擊從加州南部到加拿大西岸沿海的牡蠣養殖產業。無獨有偶,2008年法國亦發生40年來僅見的牡蠣大疫潮,這次的苦主是養殖12個月以上的幼蠔,1歲小牡蠣損失達40-100%,2歲蠔平均死亡率則為15%,估計全國約有80億隻幼蠔在受感染後的短短數天內死亡,法國農業部長因此提前離開世貿談判桌返國主持緊急因應會議,其後續影響之大,預估2010年法國生蠔的年產量將會減半(註)。究竟牡蠣發生了甚麼問題?數百年來,這種靠天吃飯、以海牧養的牡蠣生產型態是否面臨挑戰?這股自2005年開始的全球「蠔災」是方興未艾?還是產業已經穩定復甦?牡蠣與病原生物糾纏了千萬年的恩怨情仇,現在是誰佔優勢?在探究這些問題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了解,自4億年前即出現在地球的軟體動物,是如何憑仗著一身看似簡單的防禦系統,在殘酷海洋中與群魔共舞,安然度過漫長的悠悠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