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微藻分離及培養時,有以下問題:1.勾取經四區劃分之單一微藻菌落,無法順利在相同培養基上再次生長,此操作時,是否有需注意之事項?2.擬球藻同時接種於海水固體培養基及淡水固體培養基上時,僅淡水組的會生長,海水組幾乎不生長,是否有任何可能性 (種原為海水培養之擬球藻水)?3.擬球藻培養時,添加微量氯黴素可明顯觀察到相較於無添加氯黴素組別生長趨勢更好,文獻有提到此現象,是否有其原理或原因?

  • 來函日期:110-10-28
  • 類別:餌料、飼料

1.所詢微藻劃盤操作時,無法順利生長之可能因素,據臺端所述,如培養基配方比例 (包含鹽度)、培養環境光照及溫度條件皆正常,則接種操作上需注意灼燒白金環滅菌之冷卻溫度,如未充分冷卻而直接鉤取藻落,可能影響藻細胞活存及生長;另鉤取或沾附藻落時,如因操作者希望盡量純化而沾取甚微,則可能並未確實取得足量藻細胞。建議可多沾取藻細胞量,或是嘗試沾取不同部位之藻落,進行多次操作以提高成功機率;其他培養注意事項則為光照條件初期不宜過高,溫度不宜過低,盡量於指數成長期進行接種。

2.因未能全盤知悉臺端操作手法及培養條件,謹提供相關可能性供參:(1)確認擬球藻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原液是否為純種?如培養過程不慎混入外觀相似的淡水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則可能在接種於淡水組時小球藻順利生長,海水組則較緩慢甚至不生長。(2)確認海水固態培養基的鹽度是否與液態培養液一致。(3)接種手法及培養條件有無人為失誤。

3.抗生素及微藻種類繁多,其組合效果亦十分多元,臺端所提現象應為「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即特定濃度的外來藥物 (如抗生素),刺激了微藻體內之微藻蛋白酶活化、調節合成及誘導某些基因表達,從而在培養結果表現出生長促進之效果,當然如果在培養過程中滅除其他微生物 (如細菌) 之競爭,自然能提高營養利用及減少細菌分泌之外毒素干擾,對於微藻成長亦有正面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