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請問從海裡抓到的鱸鰻鰻線如何養殖?

  • 來函日期:101-02-21
  • 類別:魚類養殖

鱸鰻在幼鰻前期、中期,成長速度較日本鰻、短鰭鰻慢,但後期則會加倍成長,最終體型鱸鰻較前兩種都大。根據文獻指出,被捕獲的最大體長可達160 cm,重達30-50 kg。台灣民間認為鱸鰻可以滋養身體,因此身價高昂,池邊售價1斤約1,000元。日本鰻的外銷價格以每公斤4-5尾單價最高,超過此體型者,單價反而下降,鱸鰻則恰好相反,體型越大者單價越高。鱸鰻養至2-3斤上市體型,一般需2年以上時間,因此目前主要採分段養殖,可分擔風險,業者依自己專業能力從事鰻苗培育或成鰻養殖。
鰻魚養殖型態分為室外軟池、硬池及室內超集約養殖。80年代引進超集約循環養殖,雖曾盛行一時,養殖管理及活存率都相當成功,也達到省水的目的,但終究敵不過成本較高及鰻價低迷的衝擊,而紛紛停止營業。
一、鰻苗培育
養殖場的選擇:養鰻之前須選擇適宜地點,以免設置後發現各種困難無法解決,譬如:(1)要有豐富的水源 (由於鱸鰻較日本鰻不耐低溫,切勿選擇有大量低溫山水的地區);(2)水質不可含過量的有毒物質;(3)為了以最自然有效方法治癒寄生蟲疾病,亦可選擇能取得海水的地方;(4)方便注排水且無淹水之虞。
二、飼育管理
(1)鰻苗培育由於需不斷的篩選,方可提高成長及活存率,為便於管理操作,每池面積不宜太大,長方型硬池面積不超過10坪,室內培養可採用水泥池或FRP桶皆可;(2)傳統的鰻線馴餌,大多使用經流水充分蓄養後之絲蚯蚓,但其很容易引入病源 (例如愛德華氏症),使用前最好經二氧化氯藥浴。目前已經有市售的人工膏狀飼料,可在飼育後1週完成大部分的馴餌,隨著攝食量的增加,逐次調增粉狀飼料或魚苗初期粒狀飼料;(3)傳統的日本鰻養殖,是放養後2個月開始篩選,然後每約1個月或1個半月篩選1次。但也有資料顯示,在日本三重縣有業者,於鰻線放養後4個月內篩選次數達5-6次,獲得很高的成長及活存率;(4)鱸鰻的攝餌習性與日本鰻相似,但不能完全仿照日本鰻養殖的生活環境。南部有業者認為,必須在有水色的環境才能成功養殖;但也有在室內,採少量流水遮光的環境,成功培育的例子;(5)水溫的控制,根據筆者的經驗,屬熱帶性的鱸鰻,在低溫環境中很容易感染白點蟲,若沒有及時處理,死亡率相當高。室內培育水溫可控制在30-31℃,當體重達2 g以上時,就較不會受到感染了;(6)鰻線最好一次購足一池所需放養量。即使不同批,時間上也不要相差太久,否則容易造成馴餌上的困擾,體型差異也會很大。
三、成鰻養殖
鰻苗成長至100尾/kg時,可移至養成池,養成池概可分為硬池和軟池。硬池養殖因池塘面積較小,操作容易,一般放養後1-2個月分養1次,初期放養密度約1-5萬/分地,隨著成長,逐漸降低密度,若希望養至3-5 kg/尾出售體型,則密度減至2,000-3,000尾。
(一) 飼料投餵
目前市售之成鰻用飼料,可分為粉狀飼料及浮性粒狀飼料。(1)粉狀飼料:一般池鰻的攝餌率因氣候、水溫、水質、健康程度及體型大小 (幼鰻約5-10%、成鰻約1-3%) 等而不同。粉狀飼料加水攪拌成團塊 (練餌),定時、定點、定量置於餌料籃內,每天的投餌量,以池鰻前一天之攝餌好壞來調整較為理想;(2)浮性粒狀飼料:浮性飼料是經高溫與高壓擠製成粒,一般投餵後能漂浮在水面超過30分鐘以上,其育成之成鰻體型差距較小,飼料散失較少,餌料效率比粉狀飼料高,但一般認為其肉質、風味及體色較差。浮料的投餵,宜在池邊設置投餌浮框,框邊至水面下30 cm處加裝細網片,防止鰻魚強食時,浮料隨風擴散至整個池面,而無法觀察池鰻攝餌情形及是否有殘餌。鱸鰻只要經一段時間的馴餌就可改變其攝餌的習性,並非傳聞其只喜歡粉狀飼料或活餌。
(二) 疾病防治
鱸鰻可長到比日本鰻、短鰭鰻大很多倍的體型,但不代表其在養殖過程不會發生疾病。目前發現鱸鰻亦出現很多發生於日本鰻的疾病,例如白點蟲、車輪蟲指環蟲、錨蟲症、赤鰭病 (產氣單胞菌)、水黴病等。養殖期間應隨時觀察池鰻的體表及活動情況,投餵時是最好的觀察時機。在沒有異常水質變化狀況下,若攝餌量突然下降,需詳細究明原因,倘持續未見改善,且無法自行分辨原因時,應盡早洽詢水產試驗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及各縣市家畜疾病防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