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FRI-49-001

  • 日期:94-01-05
  • 拍攝者:譚氏刺顎蝦:(上)雄性 (下)雌性拍攝者:李定安
  • 學名:Funchalia taaningi Burkenroad, 1940
  • 英名:--
  • 科名:Penaeidae
  • 中名:譚氏刺顎蝦
  • 俗名:--
  • 命名者:Burkenroad, 1940
  • 標本體長:70.2
  • 性別:雄性
  • 發育階段:Adult
  • 採集者:李定安
  • 採集日期:85-04-25
  • 採集地:南海北部海域
  • 採集方法:Bottom trawl
  • 採集深度:1,500-1,550 m
  • 鑑定者:李定安
  • 形態特徵:
    甲殼薄軟,大部分著生細密之短毛。額角短,僅達眼球之前緣;側面呈鐮刀狀,下緣無額齒,呈一向下彎曲之弧形。額角齒式5-6+1/0。額角後脊較低,可達頭胸甲之後緣。額角側脊微弱,在第2額齒下方處消失。眼眶緣亦呈一弧形,無刺或角突。具觸角刺及頰刺,前者稍鈍而後者尖銳。肝刺僅在幼蝦期出現,成體無肝刺。心鰓脊與觸角脊因光滑無毛而十分明顯;頸溝缺如。第4至第6腹節之側甲具1條連續之縱脊,脊上無毛,明顯易辨;第6腹節另有1條較細短的縱脊。第1至第5腹節之側甲均向後下方擴伸,並分別覆蓋5對腹肢之基肢的一部份。尾柄末端尖細,側旁生有10-15對微細之活動刺,但無固定刺。外尾肢細長,遠超過尾柄之末端,而略與頭胸甲等長。大顎具1枚大型犬齒,左右二齒分別向對側延伸而成為相互交叉之彎刀狀。臼齒退化,僅遺留一小刺狀之痕跡,以顯微鏡放大觀察,其頂端有一叢短剛毛。雄性交接器不對稱,可分成長、短二瓣,短瓣之長度約為長瓣的4/5,二者在其內側相互縫合。短瓣之末部尖削,向內捲摺而略呈匙狀。長瓣之末部稍膨大,頂端有2個小突起,一呈三角形,一呈耳狀。雌性交接器開放型。位於第五步足之間,有一枚大型呈棒狀之突起;第四步足之間則另有一呈舌狀之中版,其頂端及兩側均略向腹面摺曲。交尾後,雄蝦的精囊即包夾於此中版所形成的空凹中。
  • 備註:
    自1989年至2002年,作者採捕於台灣沿、近海的譚氏刺顎蝦標本僅有8尾,足以顯示本種之罕見與難以捕獲。就「罕見」而言,相關的報告亦大多情況類似,即標本數甚少。而同一屬的伍氏刺顎蝦恰好相反,它在南非近海的漁獲量較大,甚至被視為經濟蝦種。至於「難以捕獲」乙項,可能之原因包括:一、本種在水層中游動靈活迅速,能測知網具接近而閃躲之。二、本種之生態習性特殊,幼蝦期係在水層中活動,成蝦期則為深海近底棲息 (deep-sea benthopelagic),甚至在生活史中的某一段時間,有類似寄生的行為 (以其長如彎刀的大顎犬齒,插入大型魚類的體壁,以附著其上並吸食對方體液或撿食食物碎屑)。某些譚氏刺顎蝦的標本採自笛鯛的胃內容物 (Lutianus sebae, tl. 77cm),由於此魚係以沉鉤在40m礁盤處釣獲 (Liu and Zhong, 1986),顯示譚氏刺顎蝦的垂直分布範圍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