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強化APEC糧食體系、數位化與創新科技以降低糧損與食物浪費工作坊」與會心得分享

  • 作者:陳瑞谷/海洋漁業組

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12年8月1日改制為農業部)主辦的「強化APEC糧食體系、數位化與創新科技以降低糧損與食物浪費工作坊」,112年7月20~21日假新北市翰品酒店舉行,特別邀請APEC各經濟體代表與會,探討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如何透過創新科技強化食品供應鏈以及研商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之策略。

糧食損失與浪費在生產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發生,從收成時的處理、包裝、儲運、加工、販售,一直到消費者購買食用的所有過程中,都可能產生耗損或浪費。根據聯合國環境總署在2022年的報告指出,全世界每年大概有10億公噸的糧食在此過程中被浪費掉,而這當中有一大部分是來自剩餘食物 (surplus food)。所謂的剩餘食物指的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供應系統中,未被利用與可供食用的所有生物性資材,包括因為產量過剩不被收穫的農產品、賣相不佳或規格外的農漁產品以及超市、商店、餐廳、家庭等消費端未售出或剩餘的食材、食品等,當這些剩餘食物未捐贈給有需要的人或者沒有做改製、再製或餵養動物等其他利用,而以丟棄、掩埋、燃燒、沖入下水道、堆肥與發酵等方式處理,都被歸屬在糧食損失與浪費。

非營利組織Rethink Food Waste through Economics and Data (ReFED, https://refed.org/) 講者Asch Harwood舉了一個簡單的範例來說明糧食損失與浪費:一瓶即將過期還賣不出去的牛奶就是剩餘食物,代表它已經超出消費者喝得完的數量(才會賣不出去),但只要這瓶牛奶能及時被轉贈給需要的人喝掉,就不算是損失或浪費。食品的保存期限是因應大量生產與販售而生,也是造成剩餘食物的主要原因(49.4%),為了避免零售業者在販售期間或消費者購買之後,無法維持該食物的最佳保存方式,表訂的保存期限通常都會比該食物在最佳條件下能存放的時間短。當食物沒有被吃掉時,用於生產這些食物的資源包括土地、肥料、水源等就形同浪費,這些損失與浪費的糧食,其生產與清除的過程都會產生溫室氣體,估計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8-10%,是淨零碳排、減緩氣候變遷必須面對的課題。因此,減少糧食浪費與減損最好的策略就是供需平衡,其次才是捐贈給需要者、餵養動物、製造其他產品與堆肥,最糟的就是變成垃圾。

韓國講者Kwang-yim Kim分享了韓國處理廚餘的經驗。韓國的一般垃圾與廚餘各有專用的垃圾袋,兩者價錢不同,並有付費回收廚餘的專用自動機器。新加坡則有所謂的廚餘稅,針對廚餘收取處理費用的方式可以有效減少食物的浪費,但是也會導致消費者購買廚餘處理機等機具自行在家碎解廚餘,最終可能還是排入民生廢水中。另一位講者Rubina講解如何協助君悅飯店等餐廳計算在烹調過程中浪費多少食物以及回收多少廚餘,業者看到這個驚人的支出後都會積極主動減少食物浪費,她同時也提供了相關app (https://www.lightblueconsulting.com/food-intel-tech) 供大家應用。臺灣講者侯勝宗博士則是分享基督教救助協會執行1919食物銀行計畫的食物包傳遞故事,這個案例是一趟物資的長程運送過程,從高雄大寮載滿物資的大貨車沿途轉交給小貨車,終點站是台東長濱,回程則是將需要醫療照顧的病患載去大都市看醫生,將資源做最充分的應用。

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是淨零碳排一環,而且是你我日常生活,或一般公司行號都能參與的部分,勿以善小而不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向是傳統美德,在現代又賦予了協助減少碳排意義,何樂而不為。

1919協會與新北市政府在會場設置的海報展示區

1919協會與新北市政府在會場設置的海報展示區

本次工作坊計有17個經濟體共69人出席實體會議,另有53人線上與會

本次工作坊計有17個經濟體共69人出席實體會議,另有53人線上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