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成長速度緩慢的旭蟹

  • 作者:吳育甄、林峰右、張家豪、胡益順、許晉榮/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賴繼昌、何珈欣/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

旭蟹 (Ranina ranina) 為十足目、蛙蟹科、蛙蟹屬,分佈範圍廣泛,日本、澳洲東部、斯里蘭卡、東非和南非、臺灣以及中國的廣西、廣東等地皆可找到牠們的蹤跡。喜棲息於水深10~50公尺、水質清澈、底質為細砂之環境,是沿岸漁業高經濟價值的蟹種之一,臺灣以澎湖捕撈量較高,主要漁獲季節為每年的4~6月份。

根據蓄養觀察,旭蟹除了攝食之外,每天大約有 95%時間都潛在砂中,潛砂時只露出眼睛和觸角。雌蟹卵巢在2~5月間逐漸成熟,5~9月是產卵繁殖季節。抱卵時會將受精卵黏附在腹節內附肢上 (圖1),並在潛砂時將腹節及腹肢露出擺動造成水流,使卵能有充足的氧氣交換。

圖1、抱卵雌蟹會將受精卵黏附在腹節內附肢上

圖1、抱卵雌蟹會將受精卵黏附在腹節內附肢上

成長及生理特性

旭蟹是許多國家的捕撈物種之一,但商業化養殖仍少見,因此主要是藉由漁業捕撈樣本來蒐集其生長參數。甲殼類動物是透過脫殼來成長,脫殼頻率會影響其成長速率,不同的評估模式,所得到的成長速率差異頗大,且不同的生長環境及採樣區域,也可能影響評估結果。目前商業捕撈的旭蟹雄蟹甲殼長約為6~15 cm,雌蟹為6~12 cm。綜合多項研究報告 (Kirkwood et al., 2005; Chen and Kennelly, 1999; Okamoto et al. 1997) 可得知,旭蟹甲殼長至6 cm,約需耗時3~5年;到12 cm則需花費6~10年,而雌蟹的成長速度又較雄蟹慢,同樣的甲殼長度,雌蟹必須比雄蟹多花半年,且成長速率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其體型大小與子代繁衍息息相關,研究指出,雄蟹甲殼長度需超過 6 cm以上,才會開始出現成熟的精子,7.5 cm以上,第二性徵才會明顯發育。雌蟹甲殼長在5 cm以下時,儲精莢仍在閉合狀態,不適合交配;6.0~10.5 cm 之間可發現有抱卵情形,但以7.0~7.5 cm者為主要抱卵體型。每次抱卵數約2.5~30萬顆卵,抱卵數與排卵數均與體型大小呈正相關,體型越小的雌蟹抱卵後,會有高比率的不發育情形。也就是說,旭蟹體型大小不僅影響抱卵數 (圖2),也會影響卵的成熟發育,對於繁衍子代具有重要意義。

圖2、旭蟹成熟體型大小影響抱卵數

圖2、旭蟹成熟體型大小影響抱卵數

 旭蟹這種成長及成熟均需較長時間的生理特性,大大影響其子代的繁衍速度,因此一旦種群面臨高度漁撈壓力,體型即會有逐漸下降的情形,進而減緩資源回復速度。FAO在SOFIA 2020的評估分析中指出,海洋漁業資源狀況正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旭蟹也不例外,極需加強推動相關的復育工作,並實施適當的管理策略,才能確保本項資源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