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難得一見巨大的「大尾長吻鰩」

  • 作者:徐華遜、賴繼昌、翁進興 / 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李彥宏 / 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臺灣東部海域地形陡峭,離岸幾公里便能達到千米深,在東部海域作業的漁船,譬如宜蘭的拖網漁船,花蓮及臺東的大目流刺網、底刺網與底延繩釣漁船,便有機會捕獲到來自深海(> 200 m)的物種。這些深海物種,通常經濟價值較低,小型的種類常會隱身於下雜魚堆中,若不仔細翻找也就被加工處理掉了;偶爾會出現中、大型的軟骨魚類,因少見又體型較大,卸魚時便容易引來民眾側目圍觀,甚至登上新聞媒體:例如2022年七月中旬臺東所釣獲的灰六鰓鯊(Hexanchus griseus);有活化石之稱的皺鰓鯊(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有時也會捕到和「史上最老動物」--格陵蘭睡鯊(Somniosus microcephalus)同屬的太平洋睡鯊(S. pacificus);還有多在花蓮現蹤,目前已經被公告禁捕的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等。這些出現於東部海域的軟骨魚類多為高級掠食者,在底棲生態系及深海生態系中扮演調節生物平衡的角色,佔據重要的生態位置。

除了鯊魚之外,身體外型呈縱扁狀的魟鰩類也是軟骨魚類的成員,多屬於底棲物種,常被拖網所捕獲,宜蘭大溪漁港或者蘇澳南寧漁港可見其蹤跡。被拖網捕獲的魟鰩類,小體型的較常見,多被當作下雜魚處理,稍大一點的會整尾被挑出販售甚或切下兩片胸鰭單獨販售。

底刺網及底延繩釣偶爾也會捕獲魟鰩魚類,2022年8月18日由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及東港生技研究中心連袂前往臺東成功新港進行漁業調查時,一位熟識的魚販特別留下一尾前一日釣獲、重達47公斤的大型鰩魚(圖1),並表示從業幾十年也從未見過。透過檢視其外觀特徵鑑定,該尾鰩魚應為大尾長吻鰩(Dipturus macrocauda)。

圖1、2022年8月17日由臺東成功新港底延繩釣船所捕獲之大尾長吻鰩

圖1、2022年8月17日由臺東成功新港底延繩釣船所捕獲之大尾長吻鰩

長吻鰩屬的魚類在臺灣海域出現的紀錄有四種,最常見的是廣東長吻鰩(D. kwangtungensis),其次為天狗長吻鰩(D. tengu)。大尾長吻鰩很不常見,偶爾會在大溪漁港的下雜魚堆中被發現,但過去所見均為小型未成熟的個體。本次記錄的大尾長吻鰩為雌性個體(圖2),全長196公分,體盤寬149公分、長108公分;解剖檢視內部生殖器官發現僅有左邊卵巢發育,卵殼腺(oviducal glands)膨大,判斷應屬已為成熟個體,然而卵巢中並無發育中的卵粒,輸卵管及子宮業已萎縮,顯示正處於生殖後之休息期(許多軟骨魚類在產卵或產仔之後,於下次懷孕前常會有數月至一年的休息期)(圖3)。


圖2、大尾長吻鰩之腹側,不具有交接器,由外部型態判斷為雌魚

圖2、大尾長吻鰩之腹側,不具有交接器,由外部型態判斷為雌魚

圖3、經解剖後大尾長吻鰩之生殖系統

圖3、經解剖後大尾長吻鰩之生殖系統

根據Shark-References資料庫的資料,全世界現存的長吻鰩屬魚類共有40種,比該大尾長吻鰩還大型的有五種,其中四種分佈在大西洋,分別是可達到全長200公分的挪威長吻鰩(D. nidarosiensis)、230公分的中間長吻鰩(D. intermedius)、264公分的糙皮長吻鰩(D. trachyderma)以及285公分的藍長吻鰩(D. batis),另一種則是僅出現在西南太平洋的紐西蘭海域,全長可達240公分的光背長吻鰩(D. innominatus)。從國內外的文獻來看,過去大尾長吻鰩的最大體長紀錄為120-130公分,遠小於這尾個體,此為相當難得的發現及紀錄,除了現場量測之外,亦已蒐集相關組織樣本,未來將進一步做軟骨魚類學及漁業生物學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