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慈鯛人工催熟繁殖操作技術研究

  • 出版日期:112-09-01
  • 點閱數:154
  • 修改時間:112-09-27

慈鯛科 (Cichlidae) 為淡水觀賞魚市場中的主流魚種,根據統計非洲慈鯛佔臺灣淡水觀賞魚整體產量的23%、美洲慈鯛佔比22%,截至2015年輸入臺灣的慈鯛約有430種之多,顯見其對水族市場的重要性。由於原產地的環境差異,非洲三湖慈鯛大多適應弱鹼性水質,中南美洲慈鯛則偏向弱酸性水質;而在繁殖產卵護幼方面又可粗略概分為雌性口孵型及環境基質產卵型。

口孵型慈鯛透過親魚將受精卵含入口腔中,持續透過呼吸動作提供受精卵水流及充足的氧氣孵化,並避免被其他魚種獵食,可有效提高魚苗孵化率。環境基質產卵則是親魚選擇安全的洞穴或者石堆岩縫中,甚至特定魚種選用空貝殼產卵。然而,無論是哪一種繁殖產卵類型,由於慈鯛屬於領域性較強的魚種,當進入繁殖季時需要正確的性別比例配對,而已經配對後的親魚會更強烈的維護繁殖空間,驅趕進而追咬其他接近的魚隻,若是性別比例不適當或者未成功配對之種魚反而會造成無謂的折損。因此過去繁殖種魚多採雌雄1:1之種魚配對模式,以多對種魚單獨配對降低其攻擊性。本中心也曾測試不同底質及增加池中遮蔽物質供種魚躲藏及區隔空間,可以有效降低種魚的折損。但初期配對主要採用多對種魚自然配對,約只有兩成種魚可以順利配對繁殖,為求提高繁殖效率並減少對種魚的折損,如何建立慈鯛之人工催熟繁殖技術是一大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