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趨化蕨藻適宜培養條件之探討

  • 出版日期:112-12-01
  • 點閱數:92
  • 修改時間:112-12-18

趨化蕨藻 (Caulerpa chemnitzia) 舊稱棒形總狀蕨藻 (C. racemosa var. laetevirens) 或盾葉蕨藻 (C. peltata),隸屬於綠藻植物門 (Chlorophyta)、石蓴綱  (Ulvophycean)、羽藻目 (Bryopsidales)、蕨藻科 (Caulerpaceae) 的蕨藻屬 (Caulerpa) (AlgaeBase, 2023),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主要產地為日本、中國 (海南島和廈門)、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索羅門群島、紅海及斯里蘭卡等地,臺灣則產於北部、東北部、東部、恆春半島、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可作為食用、藥用、餌料用和觀賞用 (黃,2000)。

趨化蕨藻 (圖1) 藻體呈綠色,具假根部、匍匐枝及直立枝3個主要部分,採匍匐蔓生。直立枝頂端圓滑且膨大,周圍密集如棒狀、半球狀或盾盤狀,底部匍匐枝呈圓柱狀,藉由白色纖維狀假根,緊密附著於岩石或其他基質上,主要分布在海岸低潮線以下的水域,臺東以3月下旬至6月為主要生長季節,每月大退潮時,藻體會露出水面,在臺東縣成功鎮、都歷及都蘭地區之阿美族族人及當地居民皆會採集食用 (張等,2022)。

臺灣東海岸阿美族稱趨化蕨藻為海葡萄或muli (moli) (阿美族語),是可以生吃的海藻,一般滾水汆燙或直接沾以鹽巴涼拌享用 (吳,2022),顯示此藻很受原住民的青睞,在春季採收趨化蕨藻作為食用或醃漬品保存。新鮮藻體口感有如魚子醬,稱為「素食魚子醬」或「綠色魚子醬」,且因其形態可因環境不同而產生變異,具觀賞價值,也常被用來作為海水水族箱的造景材料 (邵,2015)。目前主要為季節性採集野生藻體,並進行挑選汰除和清洗,再將剩餘品質較佳之藻體進行販售,目前市場零售價格約新臺幣 250-300元/台斤。國內海藻一般以人工野外採集為主,利用上多以當地新鮮食用或涼拌為主,較無產量可推廣到非產地的地方。

現今政府提出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為能減少碳足跡,應提升在地食材品質並穩定其產量。趨化蕨藻雖不像日本的長莖葡萄蕨藻 (C. lentillifera) 來的廣被國人所知,但因是臺灣的本地種,或許較適合臺灣的地理水質環境,並且更能代表成為臺灣東部原住民在地特色食材。臺灣目前還沒有適合自己的培養方式,故本研究收集臺東周邊海域的趨化蕨藻種原,進行培養條件建立及粗成分分析,除能保存相關海藻資源外,也可作為未來量產之依據,穩定提供原料供產、官、學及各界後續研究利用,以提高該藻附加價值及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