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智慧水下影像辨識系統應用於白蝦養殖初探

  • 出版日期:113-03-01
  • 點閱數:32
  • 修改時間:113-04-01

白蝦 (Litopenaeus vannamei) 為我國主要養殖蝦種,其養成時間短,經濟價值高,因此許多漁民對於養殖白蝦非常熱衷,然而白蝦為底棲性物種,其成長過程的攝食及活動都在混濁的水裡,當飼料投餵時難以觀察到白蝦的攝食狀態或判斷飼料量是否恰當,若投餵不足可能導致殘食,投餵過量則飼料在水體中腐敗又會影響水質,因此養殖管理者只能在水中設置傘網,依據傘網上投放一定比例的飼料量以及被蝦子攝食的情形,來做為飼料增減的重要依據,同時也觀察傘網上蝦子的活力及健康狀況。然而此作法須要有足夠的技術與經驗,同時業者需要長時間駐守在蝦池做投餵與觀察的動作,這對於目前存在養殖漁民年齡層偏高、年輕人從農意願低,以及技術不容易傳承等困境之下,使白蝦養殖產業發展遲緩。

近年來政府提倡智慧科技系統結合養殖漁業的應用,陸續有學術團隊開發水質及環境監測系統與水下影像觀測系統。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與數位內容及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執行國科會及教育部相關計畫,研發針對蝦類養殖的智慧化水下影像辨識系統。該系統建置水下攝影機及物聯網裝置,將水下影像串流至雲端伺服器進行各項AI分析,包含利用水下影像辨識及紅外線技術來全天監視蝦隻的攝食、活動力及各項生物資訊 (Huang et al., 2018;黃等,2022)。使用者可透過雲端中控介面來掌握水下影像、水質感測器、微氣候及設備狀況等資訊。

鑒於該系統之技術功能符合政府智慧養殖之方向且已獲得科技部未來科技獎 (2021) 及國家新創獎 (2022) 之肯定,本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與該團隊合作進行新創研究,於本中心之實驗場域探究實際應用該技術在白蝦之完整養成週期,特別是如何利用AI水下殘餌偵測的資訊於現場投餌控制之效應,其初步成果可作為後續推廣相關技術於白蝦養殖產業時的參考。